《蒙特梭利小学之探索发现》
《蒙特梭利养老服务》
1.视频中最让我惊讶的是
原来,蒙台梭利教育不单单是“children-centered”,还是“person-centered”。除了应用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还可以延伸到小学甚至养老服务。这让我对蒙台梭利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也就是老师常常说的:“out of the box”。
在养老院中,从工作人员脸上洋溢的兴奋,你就能看出老人的改变是多么让人欣喜。中国的老人就像牛一样,劳碌一生,为家庭用尽全力。当他们老得不能动了,就只能躺在家里,口不能言、目不能视、耳不能听。那种感觉,就好像他们是寄养在家里的植物,等待着子女来浇水,还得看子女的心情。
很多子女都说:“我都没让他干活,每天供他吃喝,还想我怎样?”但人这一生不是只为了吃喝拉撒睡,满足生存需求。植物尚且还有喜阴喜阳的偏好。人活着,是要追求“意义感”的。人类学家厄内斯特·贝克尔指出,人类深知死亡的必然性并且恐惧死亡,意识到自己并不比自然界中的一棵树或者一棵草更有价值。为了缓解这些恐惧和焦虑,人类用自己高度发达的认知能力赋予现实存在的一切以意义——能够超自然并且象征性地超越死亡。
所以,离死亡一步之遥的老人们,在强烈的死亡焦虑下,更渴望追求人生的意义感。那意义感从何而来?从“我能用勺子独立吃饭”、“我能为他人做贡献”这些体验而来。小小的一个勺子,你能想到这就是老人们对抗死神的武器吗?而且,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链接,能极大地排解老人们的孤独感。“我不是一个人,我属于社会的一份子”,这也是意义感的体验。
2.关于“蒙特梭利小学”另一种观点
我想起了苏格拉底的“引产术”,即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得出结论。我非常欣赏视频中老师的教学方法,但总会忍不住思考一个问题:在小学阶段,仅有探究和思考,没有知识的整体搭建和大量练习,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吗?因为兴趣就像一束微弱的光,它能照亮孩子面前的路,但真的可以引导孩子走向殿堂吗?而且兴趣的方向是不稳定的。
威林厄姆提出一个观点:兴趣可以作为学习一门学科的敲门砖,但持续的学习则依赖于“冲突”。要激发孩子持续学习的动力,韭芽不断帮助孩子提出问题,持续引发孩子心中的“冲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