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几个朋友闲聊,得出大家的拖延症和懒癌都很严重的结论,借鉴于现在流行的朋友圈或者微信群打卡,我们也建立了一个微信群,读书并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成年人的自律却要靠他律来监督,无法不使人汗颜,太多的因素给我们提供放弃的借口,希望这不是一场群体的表演,而是一场有益的自我投资,是一场实在的极致践行。
小灵芝上小学了,小孩子也开始了写作启蒙——《看图写话》,我希望和孩子一起成长,想将大学毕业后就中断的写作重拾起来,于是在书架上搜寻,翻到一本唐弢先生的《文章修养》作为我打卡的第一本书看起来。
读《文章修养》《文章修养》写于1939年,是唐先生 “二十七岁时写的一本小册子”,着重于讲述普通青年应当注意的语文方面的小知识。前六章,主要讲文史,从文字到文章,从古文到白话文,夹杂着一些古代文人墨客的八卦,文学流派之争,让停留在书本上的唐宋八大家、初唐四杰等文坛名人变得鲜活起来,使枯燥的文史变得有趣起来。后八章,浅谈文章的作法和修辞,既有题材的搜集和主题的确定,也有字、词、句、土话和成语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会话的写作等作文细节的探讨,最后还有对于文气的剖析。总体来说,该书作为写文章的入门书籍,还算通俗易懂的。只是因为成书年代较久,书中所举案例,出处多为作者年代的文学作品和古典名著,有些还是半文半白,读起来有些晦涩,不过大体不影响理解。
书中有两处论述让我印象格外深刻,一是写作是向书本学习还是从生活提炼?作者认为,虽然开卷有益,但不能仅徘徊于书本的圈子,那样太小太偏,写作的源泉,还得从生活的高峰上出发。“太史公游历名山大川,而后其为文愈奇”,从生活里得到的经验,正是一篇好文章的生命。这种观点我深以为然,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在浩瀚的书海里,获得间接的经验,将两者融化在自己的生活里,融化在行文里,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才是好文章。
二是所谓“文气”,也叫作气势,“气势纵横,笔力足以辟易千人!”可见文章气势的宏大。影响文气的因素,在于句子,首先是标点符号,各种标点符号参杂应用,使文章抑扬有度,声调的转动带来文气的跌宕,使文章悦耳应心;其次是句法的变化,大体来说,句短则气促,句长则气和,句张则气势紧凑,句弛则气势松懈。
以上是我阅读此书收获的一点心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写成也需朗读或默诵,句子顺口,词意通达,才是窥得了作文的门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