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网上看见一件有趣的事,如果是一个人去吃海底捞,服务员会贴心地在你座位对面放一只小熊,来让你感受到陪伴的温暖。
“如果是一个人去吃火锅,肯定不希望被注意到啊,在对面放一只小熊,那不是全世界都知道你是一个人来的,别人都会对我投来同情的目光,那岂不是更惨?”我的朋友聊起了她对这件事的感受。
全社会似乎都对孤独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孤独者应该被同情,被关怀。而孤独者自己,也担心自己的“被动孤独”,被别人注意到,而令自己更加局促不安。
孤独对我们来说,就一定是一种被动和无奈的选择吗?
人生来就是群居动物,我们喜欢热闹,喜欢三三两两,尽情释放着自我。可当一个人独处时,却变得无所适从,变得找不到自己。
而对优秀的人来说,独处却是他们最喜欢的时刻。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在《不完满才是人生》中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没有谁会一直陪在谁身边,学会独处,心无旁骛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提升自我认知,在独处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练习的必修课。
独处找到自我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有时他会一个人去旅行,期间不和任何人联络,放下自己背负的所有社会关系,不再是父亲、丈夫、儿子、上司,卸下面具,撕掉标签,就是简单地做回自己。他喜欢独处,也认为独处非常必要,可以看清自己的心,不至于让忙碌中迷失自我,改变本意,庸庸碌碌地被生活绑架。
心理学家安东尼·斯托尔说过:过度陷入人际关系,反而会让我们与自己我日渐产生隔膜。
如果想和更好地自己建立连接,每个人都需要适度的孤独,并学会享受孤独。
叔本华也曾怎么理解孤独:“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是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独处实现自我增值
社会上总是不乏形形色色的“社交狂人”,搭讪、攀谈、加微信、参加各种聚会,他们穿梭于人群中,好像跟谁都能滔滔不绝,心里也是成就感满满。
我们也许还曾羡慕过他们,羡慕他们天生外向,羡慕他们拥有众多人脉,希望自己也有机会成为他们。
然后,过多的社交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在大部分都是无效的社交里,耗费了精力,却没有收获成长。
收缩战线,摒弃浮华,学会独处,在独处中学会聚焦,学会专注,不断修炼自己,也许你想要的,才会在不经意的时刻,悄然到来。
真正有效的社交,是互相对等的,你有怎样的能力,就会遇到怎样的人。懂得辨别什么是有效社交,什么是无效社交,提升能力去应对有效社交,放弃无效社交,腾出注意力给独处时间,才能实现自我增值。
独处摆脱平庸
我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释放到外部,去吸收外界的观点,去关注人际关系,去享受外界的纷扰繁华,注意力被肆意地瓜分之后,那么平庸也就开始了。
我们变成了外部世界的模仿者,而不是引领者,我们被淹没在茫茫人海当中,随波逐流。
左丘失明后写下国语,沃尔特·雷利被关在伦敦塔等待死刑时写出了世界史,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苦役营里构思了三篇故事,两部小说……他们是在独处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走在了众人的前面,成为了思想的引领者,创作了一部部传世佳作。
想摆脱平庸,学会享受独处的时光,是我们形成独立人格和思考的开始。
独处在现代社会,是一种普遍缺失的技能。而没有独处能力的人,可能会丧失独立的思考,失去独立的自我,就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掉。
希望我们都能在独处中变得独立而强大,享受独处时光中,那些精雕细琢的内心世界,它让我们变得丰富,也更加理解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