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与疾病》的诠释

《心与疾病》的诠释

作者: 阳光下的波澜 | 来源:发表于2021-02-21 10:37 被阅读0次

    心与疾病

    一个人的内心越清静,就越能让五脏六腑安和,也就越少疾病。本文从中医来分析内心清静的方法。

    万法由心生,疾病亦属于万法之类。心和则外境亦和,心失其和,则外境亦失其和。疾病之所以产生,与心失其和关系密切。

    按宋明理学的观点,心即理,心即宇宙。从中医来分析,一方面,心主五脏六腑之主宰,心影响着五脏六腑的平衡;另一方面,心是人“任物”的器官,人与世界交流,靠的就是心。

    如果我们的内心充满着怨恨恼怒烦和贪嗔痴,那么,我们的世界亦将充满着冲突、对立、痛苦。如果我们的内心宽容、清净、和谐,那么不管到哪里,我们都是活在天堂里,快乐且惬意。

    《老子》讲:“致虚极”,我的理解是,要把自己的内心放空,放下自我,达以《内经》所谓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境界,这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守静笃”。静然后能安,安然后能和,内心安和,内则五脏六腑安和而健康,外则整个世界安和而平静。

    如何让内心静下来?有人说,要静坐,身静才能心静。我的体会是,跑步时内心也是静的,这是身体动而内心静。由此说,内心的静与身体的动或静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什么样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心静呢?我认为是跟上天地规律,让我们的内心和于天地之心,这才是至高层次的心静。在这个层次上,我们的心性符合了天性,这是心性的回归其根,“归根曰静”。在这个时候,我们没有怨恨恼怒烦,没有不安或恐惧,有的只是自在,安心和愉悦。

    《老子》说,“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这里的“复命”,应该是找到了生命的源头,让内心回归到了天地之心。天之心是无私、无欲、无求的;地之心在心量广大,厚德载物。心性若能回归天地,那么,生命将与天地一样,无穷无尽。这就达到了《内经》中上古真人的境界:“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我们都是凡人,真人的这个境界可望而不可及。于我们而言,最实在的,就是达到“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若能如此,就算是此生不虚了。

    如何才能让我们不生病,并且尽享天寿呢?我的理解是,要安伏自己的内心。

    一则,活出生命的喜悦来。

    心在志为喜。心要安和,就要让喜悦来占满我们的内心。在这方面,圣贤给了我们很多教诲。比如,孔子《论语》的开篇就讲“……,不亦悦乎”。这是给我们的人生定了一个基调,先快乐起来再说。

    如何才能快乐呢?首先要打开自己的心胸,学会接受,学会包容。既要包容别人的优点,也要包容别人的缺点,而且,要能包容整个世界,包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虽然世界有这种那种的变化,但只要我们的内心是包容的,那么世界自然丰富多彩起来。

    我们活着,若能合乎天地之“道”才是至高境界。这个“道”应该是快乐的,而绝不是痛苦的、冲突的、灰色的、有各种怨恨恼怒烦的。否则,天地自己亦将失去生生不息之机。

    二则,让内心少些烦恼和浮躁,多些安静。

    活在世间,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于是我们的内心也跟着产生烦恼和浮躁。如果,我们能随时让内心回归到清净的状态,那么,不如意的事情自然也就看淡了。

    况且,内心越是烦恼、浮躁,就越是不安和,越是缺乏成熟和智慧,也就越痛苦。心里的痛苦一起,五脏六腑皆跟着痛苦起来,肯定会失去健康。

    如何让内心清静起来呢?其一,不妨跟着自己的良心走。王凤仪老善人教诲我们,看他人的好处,找自己的不是。我自己体会,若能按此话去做,则不管遇到何种麻烦,内心会瞬间清静下来。其二,少欲。欲望是魔鬼,欲望让我们的相火妄泄,上扰神明,让我们产生痛苦。我的体会是,尽量多素少肉,素食能让欲望减低,有益于我们的内心更清静,更安和。

    《内经》的方法是“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神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也是安静心神的好方法。

    三则,了解天地四时的变化规律,顺其自然。

    天地四时各有其规律,春则生,夏则长,秋则收,冬则藏。我们看春夏草木繁荣,充满生机,会感觉欣喜。而看到秋冬草木凋零,万物萧条,亦会感觉悲伤。其实,这些都是生命本来的规律,根本不需要因此而生出悲喜心来。

    观察四时万物的变化,我的体会是,植物都顺着天地四时的规律来运行,我们也要顺应这个规律。这是道,这是真理,这是亘古不变的生命的实相。

    了解了真理,了解了生命的实相,那么对于人的生老病死,我们还有什么害怕或恐惧的呢?坦然接受生命的这个过程,很自然地活出每个时段的光彩,这样的人生当然洒脱而自在。

    我相信,如果每天都能顺应天地规律而活着,那么每天都能合于道,那么每天我都是活的很神圣。我努力让自己每一天都活的有意义,努力去利益他人,而无意于争名夺利,亦无意于去贪去嗔去痴。

    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了中医,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活着的最大价值即在于利益他人。生命是永恒的,不会消失,不会死亡,那么,利他就是永恒的。只要能一心利他,那么,就没有怨恨恼怒烦,内心就会很清静,很和谐。

    清静的境界是怎么样的呢?《内经》说“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意思是说,生活的每一天都顺其自然,不急不争,和缓而从容,这样就能合于道数。若能如此,则“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这样的人生也就非常值得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与疾病》的诠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af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