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读”与“不读”对一般行业的人是一种个人选择,对教师而言,这种选择则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读”与“不读”,不仅涉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精神修养,更是一件与未来息息相关的事情。
讲师:刘波,高级教师,任职于宁波市镇海区教科所,镇海区“研之乐”读书会负责人,浙江省青少年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浙江教育2015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宁波市职工十佳“阅读之星”、宁波市教育系统教师读书卓越领雁人,应邀开设教师阅读和专业成长方面的讲座上百次,著有《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教师阅读力》《教师成长力修炼》《走进教师阅读》《教师,以研究的“姿态”成长》等。
直播简介:
有时候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读书是随心所欲还是只读有用的书?到底是“先博后专”还是“先专后博”?……困扰教师阅读的五大问题,来直播间,刘老师为你解惑!
阅读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影响?刘波老师曾这样说道……
开放阅读让我消除“本领恐慌”
从2007 年开始,除专业刊物之外,我还自费订阅了刊物,与这些刊物同行,我的视野更加开阔,对教育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从学科阅读走向开放阅读,跟我自己工作岗位的变动也有一定关系。工作四年以后,我担任了学校的教科室副主任,进入学校中层管理队伍,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和通讯报道的任务。
最初,有着四年大学教育系所学的教育理论功底打底,在写学校的通讯报道上,我是得心应手的。不过,“老本”总有吃空的时候,慢慢地我觉得要写出一篇有新意的通讯报道也颇有难度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开放阅读,我对教育热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有了提高,在写通讯报道时能抓住重点、提炼亮点,进一步挖掘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意义。
同时,我的写作也从单一的学科写作走向了开放的教育写作,在撰写教育随笔、教育反思、教育评论、德育思考等文章中,我能从一些教育事件中读到更多背后的东西,随之在各级各类报刊上经常有高质量的文章刊发。
危机意味着转机,从自己广泛阅读综合教育类刊物以来,我的“本领恐慌”感逐渐消失了。
阅读专著让自己进一步成长
2008年,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帮我推开了专著阅读的大门。
开始,我选择的主要是教育专著。通过阅读许多名家著作,我汲取了很多教育智慧。
再后来,我开始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阅读结构。尝试跳出教育看教育,通过阅读来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我先后阅读了梁鸿的《出梁庄记》、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梁文道的《常识》、赵越胜的《燃灯记》等。我还重读了《朱光潜谈美》,感受这位大家笔下的美学之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