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这也是我们对互联网创业的一种期待甚至可以说是误解,比如我开发一个网站或者App,然后通过某种运营方式或者市场手段,“嗖”一下子足不出户就弄来了好几万客户。这才显示了互联网的先进性。但只有真正做过你才知道,这种情况几乎是不会发生的,尤其是对没什么人听过的小创业公司来说更是这样。
所以你应该做什么呢?就是那些看起来最笨、最费力气、最不讨好的事情。
如果你回忆一下我们之前的专栏就会发现,我们讲过的很多公司都默默地执行了这个原则。
案例一:Airbnb
比如我们这周讲的Airbnb。真正让它业务腾飞的并不是多么好用的网站和写得优美的代码,而是两个创始人每周背着租来的相机飞到纽约,去每一个房东家给他们的屋子拍照。这听起来太不“酷”了,完全不像我们想象的互联网高科技公司做的事情。但却是最管用的。
同样,他们对业务的理解和对产品的打磨,也是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一个客户一个客户地跑出来的。这听起来没有蹲在家里写代码那么厉害,但对于早期的创业公司却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二:携程
在讲携程的一篇文章里,我们提到过携程早期带来业务飞跃的一个最成功的推广方式,就是在机场免费发放的蓝色携程会员卡。
当时是桔子酒店后来的创始人吴海发明的这个方法,有一次他在会上听到了一个员工的故事是这样的:他有一位朋友是卖牙膏牙刷的。销售方法很简单,就是雇佣大量销售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推销,结果这个看着不起眼的方法让他一年赚了3000万元。于是他也把这个方法复制到了携程。
结果由于市场需求真的存在,当时这种“发卡”带来的转化率有惊人的30%。
另外,吴海还给发卡人员每个月一万块钱的工资,在2000年的时候,这绝对是一个天价了,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但是吴海说:“他们想要拿到这一万块钱,就要日夜加班,下班后以及周末都要在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外滩找客户。哪怕在写字楼被保安打,在机场被警察轰,他们还是会向前冲。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
结果因为这个方法,吴海加入三个月之后携程的每月预订数就从不到1000增长到了2万。又过了几个月,携程已经是全国最大的酒店分销商了。这个看起来非常不互联网,也不酷的笨方法,成为了携程早期最重要的胜负手之一。
案例三:滴滴
在做“笨”事情方面,我觉得最经典的例子是早期的滴滴。
早期在滴滴推广自己的打车软件的时候,他们用的就是最朴实的方法,也是阿里出来的团队最熟悉的方法:地推。
2012年的时候,北京有189家出租车公司,大概7万辆出租车,10万个司机。当时程维和团队的目标是两个月内安装1000个司机端。其实现在看来,这个目标也算不上远大,1000个用户实在算不上什么大的企业。但是他们不怕麻烦,目标非常扎实。
结果一个多月过去之后,他们跑了一百多家公司,没有敲开任何一家出租车公司的门。每家公司都问一个问题:你有没有交委的合同文件?没有的话,凭什么调度出租车?这是北京市调度中心的管理范围。
后来员工受不了了,觉得这事不靠谱。然而程维说:“再坚持一下,跑完189家如果没有一家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就认了,放弃。”
结果后来,在北京昌平、只有200辆出租车的银山出租车公司,成为了第一家跟滴滴合作的公司。银山的老板让程维在司机例会上花15分钟介绍产品,当时100个司机在场,只有20个有智能手机。最后安装了8个司机端。然后程维拿着合同给其他出租车公司看说,人家都做了,你们也可以尝试一下,就这样撬开了第二家、第三家。到2012年9月9日上线的时候,滴滴终于安装了500个司机端。这500个司机也是最后燎原的星星之火。
后来,滴滴就一直把这种做法延续了下去。到了两年之后,它们在北京已经有8个服务点了,分布在北京西站、南站,南苑机场等等交通枢纽,拉一个“用滴滴省时省力更省油”的红色横幅,一天能为五六百个司机解决安装滴滴的问题。地推早晨7点抵达这里开始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手几乎不停。这些带来的也是最真实的用户。
得到课程
商业经典案例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