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写作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了四个月。回想这四个月,我曾有许多孤独迷茫,也收获了许多满足和快乐。还记得在学生时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阶段考试来帮助我们查漏补缺,我想,对于写作也应该定期的进行一下反思,好让我在以后的写作生涯中能够更加精进。
第一个月,我收获到的是方向。刚开始,我特别功利的想要使写作快速变现,于是给自己定的方向是公众号文章:以议论文的形式,先提出一个让人意外的观点,再用各种各样的素材佐证。在无比艰难的写出几篇后,我很快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素材积累太少,词汇量太少。别说提出有深刻思想的观点了,我连想要顺畅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都十分费力,加上开始看到很多作者抨击日更,说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消耗,我渐渐对自己感到怀疑。
好在,我从《文心》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书中说,创作和习作,缺一不可。我想,我应该先写好习作,再高标准的要求自己创作就对了,于是在临近月底的时候,我给自己转换了方向:先从记日记开始,哪怕只是记流水账,也要保证每天写够500字。我还暗暗的在心里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先练习三个月,三个月后开始尝试投稿。
第二个月,我收获到的是坚持。虽然从小学开始,就被老师有意识的训练写日记,但我发现写日记这个事真不是个容易事。首先,在选题上面,就把我折腾的够呛。我有工作,有孩子,每天也看了很多文章,按说可写的素材应该挺好找。但事实上,每到下午的写作时间,我都会十分焦虑。其次,即便找到了选题,我也是写不了几句就没话了,因为思想浅薄,词汇量少啊。于是我就硬逼着自己,即便东拉西扯,一个意思换着方式说,也一定要凑够500字。林清玄老师说,写作要力求精简,我认为那是大神级别才该做的事,对于我这种小菜鸟,应该想办法让自己写多才行。没有做加法的丰富过程,做减法减谁去?
很庆幸,尽管很艰难,但我这个月还是坚持下来了。
第三个月,我收获到的是随和的心态和方法。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想要保证输出质量,必然就要从源头输入质量开始。于是有一段时间,我十分焦虑的关注了一堆公众号,列了一堆书单。很多觉得写得好的文章,顺手收藏或存进u盘里,却再也没看过。我很快意识到了这种做法的弊端:没有内化于心的输入,都是一种无用功。扪心自问,那些我保存下来的文章,我都有认真看过三遍以上,仔细研究过人家的行文布局,遣词造句吗?并没有,它们只是机械地待在那里,证明我读过,就完了。
认识到这点后,我的心态开始变得佛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筛选,我只留下几个喜欢的公号,其余的都取关了。取而代之,我将余出的时间更多放在了阅读经典好文。没想到这样一来,我的幸福感竟然大大提高,也写出了几篇自我感觉还不错的作品。
另外,我还通过公号等途径学到了一些写作知识和方法,明白了之所以不知道写什么是因为潜意识关得太死,要适当给它放放风,锻炼锻炼才行。
三个月期限很快到了,我却发现自己之前定下的投稿目标似乎还有些遥远,因为一篇文章想要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基本上都得在1000字左右,而我显然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于是,第四个月,我收获了清晰目标之第一个,在保证每天至少500字的基础上,加大写作量和阅读量。记得看过一位简友的分享,不写出200万字的作品,是没有资格谈成功的,林清玄也说过,他从小学三年级,大概十岁时就开始保持不间断写作的习惯,到十七岁才开始陆续发表作品。相比之下,我之前的努力又算得上什么呢?根本不值一提。
同时,在这个月,我还开始练习写故事。我以后非常想做文案写作,也想写一些有文学高度的东西,这都要求要有会讲故事的能力。当然,现在大部分时间我都是想到什么才写什么,并没有刻意给自己定方向。我想,我应该多尝试一些再定方向的比较好。
从今天开始,我进入了写作的第五个月,我也给自己定下了清晰目标之第二个:练习文章的标题和开头。
写作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途,但是我不一点都不胆怯。我最喜欢的感觉,就是在别人浑然不觉之时,我已开始在自己选的路上,每天坚定的走20里路。我要用水滴的宛转,击穿金石的坚韧。
2018.7.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