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98%的矛盾都是在误解中产生的,而且被误解也从不解释的无可耐何,都是被解释了也听不懂的傻B们培养出来的。
有次我去朋友家吃饭,朋友的母亲热情洋溢的给我端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鸡汤溢出腕口边缘,我突然小小心翼翼并很有礼貌的说:“阿姨,你的手指放到汤里了”,阿姨回复我说:“没事,我不怕烫”。你不怕烫,我也不怕脏,就对付着喝呗,还能咋滴,我在心里默默说着。
你的意思跟他不在一个频道上看待统一个问题时,接受者的误解就产生了,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再比如,在工作中你上司给你交代一项重要的工作,可能他含糊其辞并没有表达清楚,你的理解也有偏差,最后你交付的结果跟他想要的结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然后上司说你理解能力差,或者是工作效率不高等等。
当你准备一堆话题想跟他解释的时候,他跟你说,不用解释了,这点事情都办不好,我要你有什么价值,你是不是很沮丧,是不是跟我一样想拂袖而去,从此相忘于江湖,老死不相往来。
你也许正感到十分困惑:自己表达的清晰准确,究竟为什么彼此之间会产生误解呢?又或者,自己明明很了解对方,怎么可能是误解了对方的原意呢?
如果你跟我一样也是经常被误解,当误解发生时先不要急不可耐去辩解或者血压升高就破口大骂,先保持平静,然后深呼吸,或者先走开,先解决自己的情绪,然后在解决问题。当双方都有情绪的情况下,是不会听进去任何道理。
要想很好的解决“误解”的问题,那么你要知道“误解”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只有找到问题源头才能够避免,才能够在误解发生后进行修复,否则你只能在每次误解中自怨自艾。
“误解”产生原因一:信息传达者的“透明度错觉”
误解产生跟信息传递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Elizabeth Newton在实验中发现,传达者可能对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在大多时候都过于自信了。
我相信你可能会玩过一款游戏叫“你来比划,我来猜”。曾经我在李咏的非常6+1节目中看到这款游戏,其中有对夫妻把这款游戏玩的让在场的观众吐血。
游戏规则是:老婆看到屏幕上出现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动作比划出来,不能说出这两个字里面的任何一个字,然后让老公来猜,老公背对着屏幕是看不到屏幕上面任何信息。
当屏幕上出现“馒头”两个字时,老婆开始用两只手比划出圆圈的形状,老公猜苹果,老婆急了,说不对,又说白白的,老公猜梨,由于时间马上就要到,老婆这时很着急,然后就说,你昨晚还吃了,老公说是咪咪.........
全场哄然大笑,老婆最后骂老公笨死了,这么简单的馒头都猜不中。
很多时候,信息的传达者就像这个游戏中一样,他们脑海中回想着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觉得自己已经表达的再清楚不过了。
然而,对于信息的接收者——游戏中猜测者们而言,他们无法感知到对方的信息,他们听到或者看到就很可能只是一连串不连贯的比划,最后,只能凭着自己的直觉或是经验来猜测对方的真正想表达的意涵。而误解就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产生。
这一现象也被称为“透明度错觉”
也就是说,很多人都以为自己与他人,尤其是亲近的人的沟通是“透明”的。一方面,他们始终觉得自己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另一方面他们也相信,即便表达的还不够清楚,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需求和想法,对方也仍然能够准确地“猜”到。
比如在感情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分手的原因就是女方认为男方不够理解她,从进化学的角度来说,男人一般都不善于察言观色,也不善于去表达自己的情感,相反,女人多数比较敏感和内敛一些,经常不会主动去示爱。然而此时,若对方在对情感的解读上相对迟钝一些时,双方就很可能频频为“你为什么不懂我”和“你为什么误解我不懂你”而争吵不休。最后借口就是配合不够默契而分道扬镳。
其实两个不同的肉身装着两个不同的灵魂,各自都有各自的想法,你非得让对方猜测你的意思,这确实有点强人所难,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彼此要清晰的表达出来。
社会心理学家H.G. Halvorson也指出,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真实的表现之间存在着误差。
最让人憎恨的是传达者对信息的过度解读,也就是他原本对你就不是很满意,然后对没有任何偏见的信息加上自己的主观情绪加以临摹,最后呈现出完全偏离本意的意图,对于这种人直接摁倒,然后拿刀给放血。
一方的自以为讲清楚了,和另一番的自以为懂得了,就让双方陷入一次又一次的误解之中。
既然传递信息者存在着透明度错觉现象,那么对于信息接受者就没有误解了吗?显然不是,其实信息接受者也会出现“预设与偏见”现像。
“误解”产生原因二:信息接受者的“预设和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