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很晚才开始用微信的,不得不用也是因为如果我不用微信的话。
很多事情会比较麻烦,比如很多朋友就很难联络上、毕竟家人都在玩微信。
说实话,在最初我还是挺抗拒微信的,也是被逼无奈才玩的。
现如今,微信已然成为主流,想卸载也难了。
你看,即便不能卸载了,但我从玩微信到至今为止,还是从未发过一条朋友圈,不是不喜欢,而是没有这个习惯。
一天,有人问:你玩微信不?
你说:“不玩”。
那么,前者肯定会像看怪兽一样的眼光,而看着你。
那么,后者遭受了冷眼旁观心里或多或少会有那么一点点不舒服。
对吧?哦?对吗?我也不知道。
2
在用微信之初,朋友圈里确实都是身边的朋友,感觉只是把现实中的圈子搬到了网络上而已。
但随着微信越来越普及,以及功能越来越强大,朋友圈已经不是简单的朋友圈。
比我大的姐姐经常在微信和我聊起朋友圈的事情,以她过来人的看法,我听的也是云里雾里。
最开始,她有工作上认识的人要加微信时,她还会委婉地跟对方说,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联络。
但现在她已经主动用微信加了好多位工作相关的同事和伙伴,当然她自己也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了。
在用朋友圈之初,她就跟一个要好的朋友讨论过这件事,因为他们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朋友圈中的“朋友”跟现实生活中认识的朋友总会有些不一样。这甚至一度让她产生一种不安感,明明是现实生活中我很亲近也是很了解的朋友,但到了朋友圈里却是另一个有些陌生的人。
我觉得任何的社交展示平台都像一个舞台,只要有观看,就会有自我包装。朋友圈也不例外。
比如一个人在心情特别差的时候故意发一条搞笑的朋友圈来装点门面。
朋友圈里TA,会比真正的TA开朗幽默一些,因为那是理想中的TA,有意无意会给自己加一些戏码。
正是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这种想法,所以大多数人也就不会轻易把朋友圈里的“朋友”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朋友了。
只要有舞台,每个人就都是演员。
那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台下的观众就我一个。
3
每个人都努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的想法是人性使然,差别只在于自我包装的程度而已。
所以,朋友圈里的“朋友”其实都是被导演出来的“朋友”,他们离真正的朋友有一个化妆间的距离。
奈奈是我那个姐姐的工作时的同事。由于座位相近年纪相仿,他们成为好朋友。但后来奈奈结婚生子,他们的联系就慢慢少了,再后来他们之间就只靠朋友圈来了解彼此的生活了。
很长一段时间,奈奈发的朋友圈都是心灵鸡汤式的,看起来很正能量、很阳光,但姐姐她总觉得怪怪的。
直到他们约出来见了一次,在安静的咖啡馆。
奈奈第一次跟她说了他们没见面的两三年发生在奈奈身上的事情。
先是奈奈老公的心脏出了问题,然后又是父母相继生病住院,同时她还有一个三岁的儿子需要她全职照顾。
奈奈说,在签老公的病危通知单时,她被吓得只剩下哭,她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了,唯一还能让她撑下来的就是运动这件事。
每天的跑步成为她最大的情绪出口,没有跑步的话,她早就不行了。
如今,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4
也许朋友圈存在的最大理由不是我们的朋友在这里,而是在这块被朋友围观的舞台上,
能让一些情绪有抒发的窗口和自我对话。朋友圈确实会束缚人,让人成为它的“奴隶”。
冥思苦想了一条朋友圈发出去之后,总是忍不住隔几分钟就看一下是否有人评论或点赞。
评论和点赞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你在朋友圈里存在感强弱的一个体现。
人类的虚荣心在这些时刻真是暴露无遗。
但尽管如此,那些点赞和评论还是真有一定的抚慰人心的作用。
朋友圈点赞像麻醉剂,但我们在做手术时麻醉剂却是必不可少的,它的作用是让你在最疼的时候能够挨过去。
如果朋友圈也有这样的效果的话,能让那些正在痛苦中的人有一个情绪出口,又未尝不可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