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75篇。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28篇: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这则论语如何理解?众说纷纭。
钱穆先生注解——或有特立独行,亦有为大义冒不韪而遭众恶者,亦有违道以邀誉,矫情以钓名,而获众好者。众恶众好,其人其事必属非常,故必加审察。译文——先生说:“人人都厌恶他,必得仔细审察。人人都喜好他,也必得仔细审察 。”
杨伯峻先生注解——《子路篇》有这样一段:“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可以和这段话互相印证。
南怀瑾先生更多从人生与人事上来注解——孔子又说,大家都讨厌这个人,不要随便相信,必须自己加以考察判断;大家都公认为好,都爱好他,也不要受蒙蔽,一定要自己再观察他。
赵又春先生在《论语真义》里注解——孔子不是教人从被评价的人个人品质方面找原因,而是教人着眼于人际关系。因为人们评价他人多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自己好的人,喜好;对自己不好的人,厌恶;这与上面讲的孔子回答子贡的问题,意思相近,同时也符合孔子一贯的思想:听其言,观其行。
南怀瑾先生进一步阐释——个人修养方面,作一个领导人,对于自己的干部,不要完全受别人的影响,自己要观察得清楚,如王莽,当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篡位以前,上下左右,没有一个人不说他,后来哪晓得一变而成这样坏。读这一则历史,就是很好的证明。
对于领导者、管理者或者长者,这句话尤其值得警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