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文言文教学能够更深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领会文言并学会向课外牵引,故将文言教学提到前面。今日上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于杜甫,学生已经有了很多了解,只想记录下课堂中的一点思维。
预习中已经提到过,需要重视第一段中的动词。在课堂中讲到此处的时候灵机一动,想到了鲁迅在《社戏》中对于动词的运用,两处进行对比感受动词在场面描写中的作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39448/b74e7e8680175625.jpg)
课堂片段如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分析动词:(6个)
卷 飞 洒 挂 飘 沉↑ ↓ ↓ ↓ ↓茅 茅 高 下
1.注意每个动词所表现的侧重点
2.观察所展示的动词,如何构成画面
回顾本册所学的课文,就想到了鲁迅笔下的行船动作,再体会动词在场面描写中的作用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通过以上讲述,让学生体会动词在描写场景中的不同作用,需要思考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文言,《社戏》为小说文体,这样不同文体的比较显得仓促而突兀,应该提前准备找文言中的动词进行同类比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