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博弈论”,大多数人并不感到陌生。一个众人皆知的案例—“囚徒困境”便是我们学生时代颇为烧脑的一个话题。说到博弈论,人们往往会与“阴谋”、“诡计”等词儿联系起来,甚至有人还会拿中国古代的兵书《三十六计》来说事儿。这些认识对“博弈论”多少会有一些误解,今天就从几个方面简单聊聊博弈论。
一、博弈论有什么用。
博弈论有什么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博弈论做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
首先,博弈论不是《三十六计》。有人会说博弈论不就是科学版的《三十六计》吗?答案是:不是!三十六计基本都属于诡计,像我们熟知的瞒天过海、声东击西、偷梁换柱,还有空城计、反间计、美人计等等,它们本质上都是或类似是骗术!
既然是骗术,那么首先就有很大的风险性,像“空城计”这样的操作其实是有极大的风险的,不仅得做好保密工作,还得假设司马懿是个笨蛋,况且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并没有对司马懿用过小说里的那个空城计。再者,骗术不能长期使用,骗一次或许能够得手,但对方并不都是傻子,下一次就不奏效了。
而博弈论,研究的是“理性人”之间的长期博弈。“理性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假设,也是博弈论的基本假设。博弈论假设人是理性的,表现为三个要求:
第一、你得知道你想要什么,并且对你想要的东西有一个明确的排序。
第二、你的行动是在一定的规则之下,争取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第三、你知道对手也是这么想的,而且对手也知道这些规则。
还是拿“囚徒困境”举例。两个小偷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离开牢房,并且越快越好。规则也很清楚:如果两个人都招供,那就都判刑3年;如果有一个人招供,另一个人不招供,那么招供的人可以无罪释放,而不招供的人就要严惩,判刑5年;如果两个人都不招供,因为证据有限,所有两个人都判刑1年。
用表格呈现出来是下面这样的:
囚徒困境彼此都知道对方也是这么想的,并且对方也清楚规则。那么,如何采取行动就需要非常理性的推断了。
一眼就能看出来,最好的结果是两个人都不招供,然后都被判一年。但是博弈论要求我们每次做判断都要考虑对方——不是考虑怎么对对方好,而是考虑对方会怎么做,然后我们怎么做。这样看来,不管对方怎么做,我们都选择“招供”对自己都是最好的选择——也称“压倒性策略”。
作为理性的人,如果博弈中有压倒性策略,就一定要选择这个策略。
除了在博弈中帮我们做出“最优”的选择,博弈论还有另一个作用:它能帮助我们理解长期存在的各种现象。
生活中有不少现象看似是非理性的,有时甚至是难以理解的,但确实是长期存在的。若仅仅用“存在即合理”这样的说法去解释,估计你心里也不会真的认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