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我回忆起山东游学的经历,记忆的开端总是老师的那句话,”未知死,焉知生“。
是啊,只有看透死,才知道生。游览了二分之一的孔林,看到了大大小小的墓碑和坟冢。葬在孔林有10万余人,但其表现形式却各异。有的有墓碑,有的没有;有的是方碑,有的是圆碑,有的是官帽碑;有的坟冢大,有的几乎将与地平;有的虽然有碑坟冢却很小,有的虽然没有碑,但是却有鲜花祭拜……他们生前或许从政,或者从文,或者身居高官要职,更多的却是普通老百姓。他们同为孔家后人,同为世家之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却截然不同,更何况我们呢?
我们大多普通人家出身,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甚至不会老去,几乎很少考虑过自己将来会怎样,十年之后怎样,二十年之后怎样,五十年之后怎样,甚至百年之后怎样,我们的儿子孙子如何看待我们,甚至一百年之后,一千年之后,我们会是怎样的存在,世人又是怎样看待我们。孔林,以终为始的思考方法的确值得借鉴,这更为我们敲响警钟,我们如何对待现在的生活和时间,因为我们长眠地下的状态,取决于我们今天的状态。
所以,我们的人生还是要追求更高的精神和境界。我们的追求应当建立在国家和民族之上,甚至建立的全人类之上,这也是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更高境界吧。那如何为己呢?最完全最彻底的就是做自己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活着的时候规划未来,并且在行善时不断积累福报,践行自己的理论,不断总结,当我们的后人或者别人觉得超越我们比较难的时候,那我们就比较成功了。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做自己,在生活和实践中不断累计,更好的为己。
但实践之前的方向特别重要。孔子将自己的思想留给了后世,传承至今。什么能比文化的传承更久远?金钱可能会被挥霍,房子可能会破败,资产可能会易主,但是唯有文化,能传承并且源远流长,后人可以学习,可以传承,可以发展。孔子周游列国14年,历经坎坷,思想也并非一日成熟,站在今人角度试想一下,这十四年本身就是个漫长的过程,并且还肩负时代背景和使命,身体困苦暂且不谈,精神压力肯定巨大。但是孔子很好的做了自己,不断在做自己的影响力,一开始就明确知道自己的道路,忍常人不能忍,坚持常人不能坚持的,成就了其万古流芳。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孔子的境界和层次不同于一般人,以贵族精神要求自己,将自己的成就建立在国家和民族大义之上。台儿庄战役过去已经七十余载,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和文化缺失的山东在战争中不堪一击,而传承了儒家思想的,他们团结一致,共敌外辱。尤其可见,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历史的发展就是文化的轨迹,如果不了解历史,如何知道文化?如果没有文化呢?那我们就会跟抗日战争的山东一样,溃不成军,民族和国家也长久不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传承文化,那如何传承呢?正如风月无边,不给自己设置太多限制和条框,在自然界按照自己的原则,可以自由奔放,想要不被建筑遮挡视线,那你必须要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但是思想归结到一点,最重要还是知行合一,坚持每天早起,每天打拳,每天都过得有意义且不一样。那么只要前进方向对,我们总会实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最高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