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
这里说做做君主的方法简约,原则清晰。最好的办法是反省自己,其次是寻求别人的帮助。因为越是需要外界的帮忙,就越是难以得道。
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
那什么如何自省呢?适度、节欲、不耍小聪明和真诚。通过这些方法达到天人合一,就能知道事物的精微、事理的玄妙,就能“得一”。这里虽然说得非常高大上,但是核心思想还是要善于自省,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自己够硬,做事自然水到渠成。
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这几个词说的非常好。适耳目,节嗜欲我觉得都是说做人做事要适可而止,不管是情绪还是爱好等诸多方面,都要适度,不要因为这些影响到自己的状态,打扰自己的修行。释智谋,去巧故给我的感觉有点当头一棒的感觉。按理说想要反省自己,不正是要用到智慧的时候吗?为何反而要释智谋,去巧故呢?这里的智谋我觉得是小聪明不是大智慧,故巧是虚伪,是借口。就是说反省自己,不能耍小聪明,不能给自己找借口。反省自己说易行难,人会忍不住为自己找借口,为自己辩护。因为我们不能忍受自己是低劣的,是不完美的。所以就算是只有自己的时候,也会忍不住为自己辩护,来维持自己的形象。只有做到释智谋去巧故才能照见真实的自我,才能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可以说是非常有道理了。
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
自省都会自我防御,又何况他人呢,所以求诸人也是要有技巧的。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持,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无之而非是。
要衡量评定一个人,如果他显达,就观察他礼遇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尊贵,就观察他举荐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富有,就观察他赡养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听取建议,就观察他采纳实施的都是什么;如果他闲居在家,就观察他喜好的都是什么;如果他亲近君主,就观察他说的都是什么;如果他困穷,就观察他不接受的都是什么;如果他贫贱,就观察他不做的都是什么。让他高兴,借以检验他的节操;让他快乐,借以检验他的邪念;让他发怒,借以检验他的气度;让他恐惧,借以检验他的卓异品行;让他悲哀,借以检验他的仁爱之心;让他困苦,借以检验他的意志。以上八种观察和六项检验,就是贤明的君主用以衡量评定人的方法。衡量评定人又一定用六戚四隐。什么叫六戚?即父、母、兄、弟、妻、子六种亲属。什么叫四隐?即朋友、熟人、乡邻、亲信四种亲近的人。在内凭着六戚四隐,在外凭着八观六验,这样人们的真伪、贪鄙、美恶就能完全知晓、没有遗漏了。就象是避雨一样,所往之处无一处没有雨水,无所逃避。
这些是给君主挑选人才的方法,放在现代可以作为我们识人的办法。不过到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围绕身旁的只是同事亲友,自己本身也没有多大的志向和事业。挑选朋友只要三观一致,没有啥厉害的坏毛病就可以了,远不用做到上面的这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