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特别喜欢看柴静主持的《新闻调查》,感佩于她思考的深度,觉得每句话听着都舒服。《看见》大热的时候我就知道,但是当时就是没有理由和动机找来读读,理由很简单也很顽固: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两天心血来潮,竟然打开了《看见》的电子书,本想随便看看,谁知一发而不可收拾。评价一本书好坏的标准很多,但我个人的经验是:如果看书时,想着我要吃点东西、喝点水、我还得去趟厕所、刷刷朋友圈的好友动态,那这本书很可能算不上好书。要么是写得不精彩,要么是翻译出了问题。
频频点头赞赏的同时,柴静的思考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记录下来。
一、世间事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
有时候累了,半夜回来,就想着明天节目不管了,先睡吧,但看到有人在我博客留言:“你观察两会,我观察你。”心里一动。又在桌前坐下来准备材料……有人看着,不敢太轻慢。曾国藩说得对,世间事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
我问一个哈佛的老教授,社会上这么多问题,改起来有很多惰性,怎么改?他说,让问题浮出水面,让它“不得不”改变。
这段话我太有感触了,最近的半年是我高强度、高密度汲取知识养分的半年,这半年读的书比过去好几年加在一起还多。与自主学习、自律相比,惰性和习惯的力量要大得多。想要成长,只能把自己拉上“不得不”的贼船,要说难度有多大,也不至于,330块钱就够了。我们只是需要一个理由,让自己不得不读书、不得不成长。我越来越相信,主动地把自己置于被动的环境,逼迫自己前行,效率极高。船舶的速度越快,你的进步速度越快。别以为你就这样了,不逼一下自己,你永远不知道潜能有多大。
以前看《虚实之间》的时候,芮成钢就说要逼自己一下,否则个人成长不会超过自己的预期。那时我刚考上研究生,还没上学,可能考研的日子心理太苦、太煎熬了,我对逼迫自己这件事充满着警惕,心愿得偿,总想对自己稍微好一点。那是2012年,六年后的今天,我终于理解了他的话。
最近我一直提醒自己,锻炼元认知,思考你思考的过程,深究几个问题,固有思维模式陷阱暴露出来了,线团一样纠结缠绕的问题可能就不攻自破了。但是当年的我没有看过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对于自我觉察这件事都没有概念,所以硬生生地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改变与成长的机会。
遗憾吗?遗憾。
后悔吗?不后悔。
即使再回到2012年,我还是无法理解和接受倒逼成长这回事,因为我没尝到甜头,无法感同身受,我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不过庆幸,现在我理解了这句话,庆幸,我在践行。
二、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直播完,回来车上有同行问:“你们这节目这么说那么说,会不会有风险?”我想起老毛,当天采访完他先走了,我正在直播镜头前采访另一个代表呢,忽然眼前一黑。一个黑影直接从镜头前穿过。全场皆惊。是老毛,嘴里还唠唠叨叨:“我的玉米呢?”他一把从我身边的桌子上拽走了那只黄澄澄的大穗玉米,看都没看这一屋子人,和正对着的镜头。一回身,又从直播镜头前昂头阔步出去了。玉米是刚才采访的时候他落下的。他带玉米来,不是当电视台的道具,急着要拿回会场,是去说服其他代表。他心里眼里都没有直播的镜头。
这只金穗大玉米两会结束后我要来了,放在我家书架上,是四年两会我留的唯一纪念。
这个画面实在是太好玩了,完全超乎我的想象,如果电影里有这样的镜头,会惊艳得观众全场尖叫的。直播,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做直播的人最重要的是避免不可控状况的出现,完全在导播掌控之下的直播节目,自然平平稳稳播出了,但引起我们好奇和兴趣的是超出常规的东西。
张泉灵在《罗辑思维》代班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
知名电竞主播MISS,在一次直播过程中困的睡着了。然而在她睡觉的过程中,观众数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直线上升到30万人。
张泉灵解释说:之所以观众人数不降反升,其实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很反常。
我问她,老毛为什么这么急?她说老毛得了结肠癌,六号开会说完这些,八号就回去化疗了。他这是一个疗程没完,本来应该住院观察的工夫跑出来开会的。“咱们做了那么多年两会,”汪汪最后写,“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我对癌症情节有些脱敏,韩剧从入主中原就一直讲述生死离别的桥段,以增加爱情的稀缺性和风险,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这是思维懒惰、缺乏想象力的表征。但是看到最后一句话,我还嚎了出来,“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改变世界”是什么意思?“史无前例”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前看《文摘》、《读者》,总有些文章在说,17岁想改变世界,27岁想改变生活,37岁知道,改变自己都不容易,这句话成为子人格中常常出现的一句话,不知道正不正确,隔长不短就会冒出来,不同的人生阶段,我都会重新衡量它正确与否。经历的事情越多,我越明白“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三、反思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
很多人都会奇怪,为什么那么多这样的人居然会接受电视采访,“60分钟”的记者华莱士说过一句话:“因为所有你认为的坏蛋在心里都不认为自己错了。”
以前网上有句话挺火,“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背后有一个时间的延续,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人得以存在的基石在于自我认同,觉得自己是对的就是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武志红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提到,“既然死都不怕,还怕活着?”有人以此质问游走在自杀边缘的人,想唤起他们活着的勇气。然后,有的事情比死更可怕,那就是——自己不是个东西。
之所以不认为自己做错了,可能是和我们的价值观不同,还有可能他不懂反思,“君子日参省乎己” ,反思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最顽固的坏人从来都不知道反省。
四、抽象的概念无法包罗百态人生
陈坤志曾对我说过一句话:“这个事件中没有人是正义的,别打着这个旗号,大家都是为了利益。”我原以为,这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分为被欺凌的弱者和使用暴力的劫掠者。对他提供的信息进行印证后,我才发现,拍卖中被他劫掠的人有些确实不是单纯的受害人,他们最初都是要从中牟利的,而且牟的都不是正常的利益,只不过,在丛林法则下,大鱼吃小鱼,最后被吃掉了。
那些向我们举报的人领头闹事,把一个厂长赶下台,焊上铁门不让厂子生产,私卖设备分了一部分钱,不久又把另外一个厂长赶下台,又分了一部分钱。等陈坤志把拍卖控制成交后,他们以暴力相抗,拒不交地,把厂房和荒地拆成一个个格子租出去,又是一笔钱,都是这十几个人掌握了……这些人不是我出发前想象的受害工人阶级,没有群像,没有长得一模一样的穷苦人群体,只有一个一个诉求利益的人。
之所以喜欢古泽良太,就是因为他的电视剧中有对惯常价值观的思考与追问,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样黑白分明,善恶昭彰。
任何一个名词的背后,都有着一定的社会预期,比如“招聘兼职和尚,香火分成”,看到这样的启事,大家首先想到词语可能就是“毁三观”或“无语了”。社会预期的背后很可能是不假思索就认可的给定的价值观,但抽象的概念永远无法包罗百态的人生。在自我省察层面上,没有考官,每个人都是考生。
我采访一位官员,他批评上级政府财政决策失误,说了四十五分钟,很坦率。采访完我问他:“您这个性怎么生存?”他说:“官僚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只有一种人就玩不下去了。”“那你靠什么直言不讳还能让人接受?”他说:“准确。”
这段话挑战了我的价值观,我的职业选择中最先排除的就是公务员。我对官僚体系的认识十分僵化:虚与委蛇的待人接物、尾大不掉的报批体系、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惹人生厌的歌功颂德、浪费生命的政治学习、裙带关系的晋升机制、茶水报纸的工作状态……写出来发现逻辑很有问题,官僚体系如此庞大,如果都这么没正事儿,这个社会怎么可能运转呢?
思想以偏概全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这种认知偏差是怎么产生的呢?我隐隐发现是自以为是的清高,动动嘴就开始批判,贬斥官僚似乎就证明了自己高人一等。稍微追问一下,都会发现“官僚体系”这个词太大、太抽象了。据人社部5月30日发布的《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公务员716.7万,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有抱负与理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自我成长。
五、你的底线不一定是别人的底线
有人在我博客留言:“我们要维护一条道德的底线。那条底线,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个社会是有规则的,不是随性而为,不是暴力、滥交、背叛、屠戮!”在同一页的留言里,另一个人说:“到底什么是道德的底线呢?曾经有人问过我,我说因为每个人的道德观不同,所以这个底线是没法规定的。他说至少要有个底线嘛,像孝敬父母什么的。我说,每个人的处境不同,遭遇不同,所以想法不同,你怎么知道你的底线就一定是别人的底线呢?他没再回答。”
不得不说,博客留言的质量实在太高了。“别瞎说,走到今天,你怎么知道我/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千沟万壑?”类似的话我用来回击不爱听的观点。但现在想来,我对别人的评价何尝不是陷入同一个误区呢?
“他做得实在太差了,如果是我,我肯定……”可能没有夸张的成分,我真的能做到,但能做到是过往的经历造就的。他做不到,因为他过了和你不一样的人生,他不愿意做这件事,或许他把注意力放在了更重要的事情上,或许他过往有太多缺失,受到了太多的伤害。我随意下判断是不是太武断、太不负责任了。认知偏差如果没有付出代价的情况下,存在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已经影响到我更清醒地认识世界,就该警惕了。
六、启蒙是人摆脱自身造就的蒙昧
以前“新闻调查”老说启蒙,我一直以为是说媒体需要去启蒙大众。后来才知道康德对启蒙的定义不是谁去教化谁,而是“人摆脱自身造就的蒙昧”。
“要宽容。”陈虻从认识我开始,说到最后一次。
过阵子明白点的时候,臊眉耷眼再去问他:“人怎么才能宽容呢?”
他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后来我做节目,常想起这句“你理解吗”,才明白他的用意——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前一段时间看心理学的书,发现自己有些习得性无助,“君子日参省乎己”在我这里变成了无休止地自我谴责,严重的时候,把自己骂得叽叽歪歪、满身戾气、愤恨交加。对自己不宽容也源自对自己的不理解吧?阿波罗神庙上刻着三句箴言之一:“认识你自己”,在这条路上,我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也糊里糊涂,怎么能看清楚人呢?看都没看清楚,哪来的评价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