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朋友问:你爱我吗?
你该怎么回答?
先给你10秒钟想一下,来看我女儿是怎么回答的。
有一天,我问宝宝:宝宝,你爱爸爸吗?
她想了一会。。。
在这期间,我眼巴巴望着,终于忍不住:难道不爱?!
她不好意思的一笑:没有,只是你骂我的时候不爱。
你敢这样回答你女朋友的问题?
可是俩人吵架的时候不要说爱,连普通的关心都不想给吧。
2.
上面这两个问题都是一类,有情感和理智两种回答。
女朋友当然只是想获得情感需要,真假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但如果在她想要情感答案时,你突然来一篇理智长论,说吵架的时候不爱,那估计离分手不远了。
这种情感答案在另一种场合也极为重要。
在领导鼓舞士气喊口号的时候,你若质疑其真实性,也是不长眼睛。
今天上午,我就这么不长眼睛了一回。
3.
上午partner问:如果遇到不合适的人,你会果断开掉吗?
我说:看具体情况吧。这种问题太抽象,没法回答。
Partner:不合适就是不胜任,有啥抽象的!
我:你要是问,你看咱团队里张三要不要开掉,我会有答案。
Partner:不胜任就是不胜任,又不是看着顺不顺眼。
我:不是,你得想一下你问这个问题的目的何在。我给你举个例子,我回答是,你可能会觉得,嗯,跟我想的一样。可实际上我心里想的是张三,而你想的是李四。
等哪天讨论要不要开除张三了,分歧才会显现出来。所以不要问这种抽象问题,要讨论“不合适”/“不胜任”的具体标准。
Partner:不胜任,当然要开除,我说的是原则层面的问题。
我:再举个例子。法律规定显失公平的合同可变更或撤销。你问我,显失公平的合同可撤销吗?回答当然是YES。
可是,你审案子,一方主张合同显失公平,一方主张没有。你拿上面那个规定能断案?
4.
我的例子先说到这。或许partner会反思自己问这个问题的深层动机,或许partner会觉得大早上问个简单问题,哪来这么多事。
我没确认。
不过,如果问题是在工作层面,我觉得理智应该优先。那我要做“不讨喜的男朋友”、我女儿、“不长眼的员工”。
Partner这个问题,附带着过来的是得到课程的一篇文章。
坦白说,我很早就不追罗辑思维了。得到的app,我下了又卸,卸了又下,最后还是卸载了。
即便是数学公理,运用的时候都会出错,更何况商业上那些大而无当的鸡血。
我不是说里面没有真知识,只是即便有,也不如你直接去面对具体工作、商业问题自己解决来得快而准。
如果你在上学,如果你在不同领域工作而假设另外一个领域的问题,那你看得到那些文章,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了。
用雷军的话,你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大意如此)。
用今天这篇文章的道理来看,你就是那个女朋友,你真正想要的可能是情感答案,但现实不会给你。
5.
理智答案往往讨人厌,不如情感答案来的舒服。
情感答案当然重要,在士气低落时,甚至起决定作用。
能分清楚场合,什么时候给出什么答案就行。
我当年写论文,学的是分析法学那一派。这派其中一点,就是追究语言背后的真实。
所以,当年你要是想从我这得到情感答案,那估计会失望。
许多研究人员,之所以给人情商低、纠结、计较、不干脆的印象,其原因也是在此。
在别人需要情感答案时,他给出了理智答案,而且还说的条条是道,让你无言以对,你说气人不。
但我后来发现,分析法学虽然能把问题分析的很细致,但却无法解决问题。
就像当年我同学质问我的:你把这些东西拆散了有什么用?潜台词是你的文章有什么意义?
我当时也是无言以对。
现在看来,把东西打散、捋清当然有意义,不只是那些介绍外来理论、提供现实建议的文章才有意义。
可是,分析法学也就止步于此了。
这里讲的理智答案也是如此。它仅是让你关注到真正的问题,至于如何去解决。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或许,在解决真正问题时,有时情感答案会更重要。
6.
我现在喜欢直觉。
问题复杂,我可能会去分析一下,找出隐藏的真正问题点。
问题简单,直觉可以直接胜任。
有时问题复杂,我也会运用直觉。最初的直觉印象与分析之后的结果,往往差不太多。
所以,你若问我,张三要不要开掉,我可能真的会告诉你,我看他“不顺眼“,开掉吧。
里面或许包含个人喜好,但在工作场合,大部分应该是理智因素。这是我的直觉。
而且,现在社会又不缺工作机会,大家自由合作。为什么要在团队里留一个不喜欢的人呢。
你不喜欢人家,让人家早点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