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是必须要依靠制度的。制度不完善,管理就会漏洞不断,管理者不断地做着弥补工作,工作的效率、质量显然会打折扣。如果有完善的制度,但是执行不严,看人、看事、看情况、看心情来执行制度,注定会削弱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性,使得学校缺乏公平公正,伤害老师的主人翁意识,伤害老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造成失败的管理。
但是唯制度论,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依靠制度来管理,必然使得管理缺乏人文关怀,缺乏温情与共鸣,凸显管理者对老师的不信任,造成老师对管理者的不满、抱怨与紧张的人际关系,这样的状况显然会阻碍学校的发展。
每一件事,事无巨细,不管是绩效考核,还是课堂教学,还是教研活动、值周检查,又或者是教室地面的一张纸屑,都严格一一对应制度来,只会使得管理者更像是一个监工,大也查,小也查,今天查,明天查,大有不找出老师的毛病誓不罢休的架势。这样的管理,领导累,老师累,哪里还有和谐可言,哪里还有内涵发展可说。
学校完善的制度体系来源于哪里?来源于学校发展的历史,学校管理的结晶,学校办学的目标、理念、特色,它对维护学校正常运行,规范师生行为,指导工作开展,促进学校发展起着保障作用。再完备的法律制度也有漏洞,制度也是一样的,不是万能的、完美的、唯一的,它是不断发展着的,是不能包罗万象的,它也有缺陷,有没有考虑到的地方,管不到的地方。出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由情感管理来弥补。
有这样的比喻:“现代化的学校制度是身体,情感则是心灵。身体健康是首要的,但是心灵健康是决定性的。制度管理如果管理一个人的身体,情感管理如同建立一个人的灵魂。”所以,学校管理,先要有制度,其次再有情感,两者之间,没有轻重之分,没有主次之分。当然,学校最好的管理就是情感管理,用情感管理代替制度管理,但这必须建立在制度管理已经非常成熟的基础之上,制度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同坚守的共识之上。执行制度的时候要有情感,克服制度管理带来的局限性,注重共同价值观念的共鸣,用情感来影响老师自觉接受制度管理。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老师和学生的发展。而学校的发展最关键是靠人,所以人才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那么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就必须要尊重人,把人放在中心,以尊重人、信任人、发展人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才是管理之本。
教师苦,教师累,作为学校管理者,来自于教师并且一直就是教师,更应该懂得要为教师营造和谐、轻松、宁静的工作氛围。如果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已经走上正轨,那就以情感管理为主吧,让老师感受到热乎乎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激发老师强大的内驱力,点燃老师的激情,投入到全心全意为学校发展的努力中去。
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两翼,缺一不可。管理者要严格执行制度,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不能不讲情感,但也不能只讲情感。只有将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动态融合起来,才能有效发挥管理的优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