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研究一篇博导的论文,我的问题是“这篇论文有没有跟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有关?这位教授最近的研究工作是什么?他的能力是怎么样的?“。但当我吃力地读到Introduction中间部分时,发现之前所看的忘得差不多了,更重要的是一个一个单词看,不懂得差,搞清每一句的方法极大地消耗了我的注意力,越看越没精神。于是我停下来思考,问自己”看书有方法,玩游戏有技巧,讲段子有套路,那么读论文是不是也有它的一套方法论呢?“,转而Google“如何读论文”,我得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台湾清华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手册(简体完全版)》(http://wenku.baidu.com/view/bb3dfb7f31b765ce05081437.html)。
第一眼就能从首页看出彭明辉教授对学生的敦敦教诲、期盼成才之心。紧接着第二部分就开始了对你所做论文提出的“what+how+why”三原则,简直让读者看的心服口服。
“what:论文的要求”
1.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一套方法在一个特定场合中的应用。
2.因此这套方法必须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因而对学术界有所贡献。
3.在论文中你必须提出足够的证据让读者信服,提出的方法比其他一切方法更优越。
4.任何应用场合,只要能够满足你所提出来的假设(前提)条件,你的方法就一定适用,而且你所描述的优点就一定会存在。
5.必须要在论文中清楚指出这个方法的限制和可能的缺点(相对于其它文献上的既有方法,或者在其它应用场合里)。
6.在叙述你的方法的过程,你必须要清清楚楚地交代这个方法的应用程序以及所有仿真或实验结果的过程,使得这个专业领域内的任何读者,都有办法根据你的描述,在他的实验室下复制出你的研究成果,以便确定你的结论确实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具有可重复性(可重复性是「科学」的根本要求)
7.对这个方法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要提供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非如此不可。
8.必须要在适当位置清楚注明所有和你所研究之题目相关的文献。
9.第2款所谓对学术界的贡献,指的是:把你的所有研究成果扣除掉学术界已经发表过的所有成果(不管你实际上有没有参考过,没有参考过也算是你的重大过失),剩下的就是你的贡献。
“how:完成论文所需要的能力”
从前面的要求可以归纳出来,完成硕士论文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以下数项,依它们的培养先后次序逐项讨论。
1.数据检索的能力:
在给定(或自己拟定)的题目范围内,你必须有能力利用数据检索系统(尤其是教育部「博硕士论文检索系统」、Compendex和SCI这三套论文数据索引系统),查出所有相关的论文,而无任何遗漏。
2.资料筛选的能力:你如何可以只读论文的题目、摘要、简介和结论,而还没有完全看懂内文,就准确地判断出这篇论文中是否有值得你进一步参考的内容,以便快速地把需要仔细读完的论文从数百篇降低到20~30篇?这考验着你从事资料筛选的能力。
3.期刊论文的阅读能力:相对于本科的教科书而言,期刊论文是一个极端没有系统的知识,必须要靠读者自己从几十篇论文中撷取出相关的片段,自己组织成一个有系统的知识,然后才有办法开始阅读与吸收。要培养出这种自己组织知识的能力,需要在学校靠着大量而持续的时间去摸索、体会,而不可能只利用业余的零星时间去培养。因此,一个大学毕业后就不再念研究所的学生,不管他在大学部有多优秀,都很难在工业界利用业余的时间去培养出这种能力。所以,硕士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差别,就是:学士只学习过吸收系统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读别人整理、组织好的知识,典型的就是课本);但硕士则学习过自己从无组织的知识中检索、筛选、组织知识的能力。
4.期刊论文的分析能力:为了确定你的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确实比所有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都更适合处理你所拟定的应用场域,首先你必须要有能力逐篇分析出所有相关期刊论文的优点与缺点,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优点与缺点,然后再拿他们来做比较,总结出你的论文的优点和缺点(限制)。但是,好的期刊论文往往是国外著名学府的名师和一流的博士生共同的研究成果,假如你要在锁定的应用场域上打败他们,突出自己的优点,这基本上是一个极端困难的挑战。即使只是要找出他们的缺点,都已经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工作了。一个大学毕业生,四年下来都是假定课本是对的这样地学下来的,从来没有学习如何分析课本知识的优缺点,也就是只有理解的能力,而没有批判的能力。硕士生则必须要有「对一切既有进行精确批判」的能力。一个严格训练过的合格硕士,他做事的时候应该是不需要有人在背后替他做检证,他自己就应该要有能力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主动向上级或平行单位要求支持。其实,至少要能够完成这个能力,才勉强可以说你是有「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
5.创新的能力:许多大学毕业的工程师也能创新,但是硕士的创新是和全世界同一个学术团体内所有的名师和博士生挑战。因此,两者是站在不同的比较基础上在进行的:前者往往是一个企业内部的闭门造车,后者是一个全球的开放性竞争。其次,工程师的创新往往是无法加以明确证明其适用条件,但是学术的创新却必须要能够在创新的同时厘清这个创新的有效条件。因此,大学毕业生的主要能力是吸收既有知识,但硕士毕业生却应该要有能力创造知识。此外,台湾历年来工业产品的价位偏低,这一部分是因为国际大厂的打压以及国际消费者的信任不易建立。但是,另一方面,这是因为台湾的产品在质量上无法控制,因此只好被当作最粗糙的商品来贩卖。台湾的产品之所以无法有稳定的质量,背后的技术原因就是:各种创新都是只凭一时偶然的巧思,却没有办法进一步有系统地厘清这些巧思背后可以成立的条件。但是,创新其实是可以有一套有迹可寻的程序的,这是我最得意的心得,也是我最想教的。
“why:为什么要坚持培养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能力”
技术的创新并不是全靠聪明。我熟谙一套技术创新的方法,只要学会分析期刊论文的优缺点,就可拿这套方法分析竞争对手产品的优缺点;而且,只要再稍微加工,就可以从这套优缺点的清单里找到突破瓶颈所需的关键性创意。这套创新程序,可以把创新变成不需要太多天分便可以完成的事,从而减轻创意的不定性与风险性。因此,只要会分析论文,几乎就可以轻易地组合出你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创意。聪明是不可能教的,但这套技巧却是可以教的;而且只要用心,绝大部分硕士生都可以学会。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的实验室整个训练的重心只有一个:通过每周一次的 Group Meeting,培养学生深入掌握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技巧,进而培养他们在关键问题上突破与创新的能力。
彭教授在论文阅读的补充说明中形容的的“硕士生开始学读期刊论文时,就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戒除不掉大学部的习惯:1、老是想逐行读懂,有一行读不懂就受不了。2、不敢发挥自己的想象,读论文像在读教科书,论文没写的就不会,瘫痪在那里;被我逼着去自己猜测或想象时,老怕弄错作者的意思,神经绷紧,脑筋根本动不了。”准确程度,正是源自于对像我这样新手的观察。
因此提出了一套方法:
大学毕业后(不管是念硕、博士或工作),可以参考的数据都没有秩序地交错成一团,而且永远都读不完。用大学生的心态读书,结果一定时间永远不够用。因此,每次读论文都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读,每次读的时候都只是图回答你要回答的问题。因此,一定是选择性地阅读,一定要逐渐由粗而细地一层一层去了解。上面所规划的读论文的次序,就是由粗而细,每读完一轮,你对这问题的知识就增加一层。根据这一层知识就可以问出下一层更细致的问题,再根据这些更细致的问题去重读,就可以理解到更多的内容。因此,一定是一整批一起读懂到某个层次,而不是逐篇逐篇地整篇一次读懂。
慢慢的,你会从字里行间读出彭教授不仅是对学生写论文的要求,更是期望新一代的年轻人具备属于自己的一套研究、批判、创新方法论,并将其应用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这是他想到的,也值得我们自己深入思考。正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避开前人跳过的坑,我们能看得更远、成长得更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