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智渊老师说:"唯有重视核心概念的学习,才能够以简驭繁,减轻学习负担。不然学习永远是平面化的,碎片化的。"
我认为上述观点同样适用于读书。一本书中往往有很多观点,越是优秀的书,一字一句都让人有种尽收囊中的愿望,但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最好的办法就是抓"核心观点",以此串连起概念、故事、语言,留在脑海里的就不再是一枚果实,而是一粒种子。
读《高手教师》之"暮省到底应该怎么做",我从中提炼的最能表述核心观点的语词是"帮助"。"暮省"作为全人之美背景下的一门课程、一种生活方式,说到底它的教育意义在于帮助,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那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
如何开展一次暮省?书中用"列宁打碎了姑妈家花瓶"的例子,分析了正常情况下,孩子犯错误后的情绪,以及面对成人的指责或批评,他的认知、反应以及后果,都呈现消极的状态。正因为列宁的妈妈选择了信任和等待,所以换来的是列宁的痛苦和担当。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针对同一问题,如果我们能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来调整我们的情绪反应,就有可能重构学生的认知与行为。
列宁的例子使我想起了自己的教育故事。王智超是个比较腼腆的男孩,一天课间打沙包,不慎打到了一个刚好经过的二年级小女孩,女孩的鼻子被打破流着鼻血。我知道后并没有责怪王智超,而是和他一起帮小女孩止鼻血,清理女孩脸上、手上、衣服上的血渍,清理完后,让王智超把小女孩送回二年级。我刚进办公室,王智超又眼泪巴渣的找来了,一问,才知道二年级老师要我把他家长叫来,他一听就吓哭了。我摸摸他的头,说:"没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去和二年级老师说,不会叫家长的。"第二天查看学生日记,王志超破天荒地整整写了一页,深刻反思了打沙包事件,结尾写道:即使不小心,但给别人带来伤害,就是我的错。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我都会小心,再小心。
反思这件事,王智超打破了小同学的鼻子,情绪非常害怕、紧张,如果我当时用常规反应,指责或批评他几句,甚至叫他的家长,他虽然表面上不敢反驳,心里一定在为自己辩护:我又不是故意的,这不是我的错,谁让她走路不长眼睛?结果非但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还会心生委屈、抱怨。幸亏我当时宽容以待,才换来了他的自省与担当。
当老师久了,会发现学生每一次犯错,只要老师帮助得当,都有可能成为其认知和行为重构的突破口。比如一贯勤奋的孩子一次没完成作业,我们可以宽限时间让他完成,而不必纠住不放。再如学生偶尔迟到,于永正老师不仅不责怪,还给他早餐吃。教育家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更是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教育的典范。
正如魏智渊老师所言:批评、批判、指责,乃至于羞辱,都不是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帮助,是走进学生心里,成为孩子的同行者和导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