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我国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它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约意丰,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内容涉及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相传《道德经》是老子归隐时,途经函谷关,守将尹喜向他问道,于是老子才留下这部《道德经》。
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曾任周王室藏书管理者。
《道德经》是老子对自然万物,对人生、社会等方面进行观察后所做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他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老子认为,人作为“道”之产物,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要顺道而行,法天效地,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柔弱中和,和光同尘。无论何时都要保持本性,这样才能不失根本。这就是顺道,从而获得大道。
这个“道”由无中生有,并统领万物,贯穿始终。所谓殊途同归,大道归一,无论做人做事,无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道”都在起着作用。
《道德经》博大精深的内涵,早已超出了哲学范畴,而有广泛的借鉴和实用价值。
(个人感悟,抛砖引玉:老子低调,不想立言,一心修道,独善其身。
既然他曾经管理过王室的图书馆,那他一定会博览群书吧?但他的悟道貌似和书籍无关,更多是来自于对自然万物的观察。
根本是什么?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搞不懂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沉迷于现在,看不到未来的大道在何方,又如何能保持本性?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都知道要敬畏,可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本性……
不是说现在不重要,现在是未来的基石,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构造未来的大厦。
然而,道是根本,可是很多人舍本求末,只在意着眼前的得失荣枯,忘记了,或者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无知者无畏。
道不是虚的,它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读不懂的人,才觉得道很虚,很飘渺,没有实用价值。)
它不只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想和智慧,更成为一种指导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道德经》不断地被人们阅读、研究、流传,从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它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其中玄德观,为儒家始祖孔子所用,成为中国几千年德治的宗旨;其中用兵之道,为兵家的孙武所用,形成中国变化莫测的兵家思想;其中的天地观,经过庄子的阐发,为魏晋玄学所用,形成自然旷达的人生观,进而发展为宋明时“存天理,减人欲”的宋明理学……所有这些,都得益于老子的《道德经》,所以说它是“万经之王”一点不为过。
(可这样宝贵的经,不一定人人都能读得懂。)
冯唐认为“《道德经》《论语》的年代太久远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都是很好的书,但太冗长了,而且受限于编年体的体例,以及写史人的矜持,这些写作者心里想说的话,没有直接说出来。
相比之下,在成事一项上,曾国藩鹤立鸡群、千古一人,他为师、为将、为相,立德、立功、立言,写过几千万字。每次翻开他的书,功过且不论,满纸背后都是成事、成事、成事,getting things done。”
可以说,冯唐读懂了曾国藩,但他不一定读懂了《道德经》,他是一个想成事,能把想干的事做成的人,佩服他。
但每个人的梦想不同,目标不同,对道的理解和运用只能各取所需。
“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字数的多少,甚至也不在于其是否为读者指出了明确的生活方向,而在于它能让读者挖掘出多少宝藏。《道德经》为读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数千年来,人们不断从中得到新的体悟。”
德国哲学家尼采将《道德经》形容成一个“永不枯竭且满载宝藏的井泉”,认为只要“放下水桶,便唾手可得”。道看似高深莫测,实际无处不在,认真体悟《道德经》,便会拥有发现道之精妙的眼睛。
《智慧经》中说:“以时光盟誓,一切人确是在亏折之中,惟信道而且行善,并以真理相劝,以坚忍相勉的人则不然。”(时光章:1-3)
人一生下来,就与时间发生了关系,这种关系将永远存在下去,真正的智慧是,找到真理,获得正道,用一生去遵守它,以便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与幸福。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只有像曾国藩那样,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才是真正的成功吗?
欧麦尔大贤说:“你们在被清算之前当自我清算;在被称量之前当自我称量。”每个人都应当常常自我清算,自我称量,看看自己到底是功修多还是罪恶多,一天结束时是进步还是退步了,以免后悔无益时才幡然醒悟。
一个平凡的人每天能够追求真理,守住初心,不断反省成长,也是一种成功,成功在每个人的心中有不同的定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