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
拥抱俗世温暖搬到小区三年,从没有在附近的菜市场买过菜。每天日子匆忙,简单的蔬菜都在超市买了应付。至于一些鱼肉之类的活物,大多都是周末去市郊的一农贸购买。那里店主熟悉,一来二去的,要多少,喜欢什么,不用问,卖主都记得门清,更不用问价讨价。享受一种贵宾待遇,也没什么不好。
前阵子,一个邻居给我说,菜市场的西红柿比超市里的好,不空心,还是沙瓤的。下班后,我就直奔小区附近菜市场,在一个长摊大爷处买了西红柿,果真不假,焯水,去皮,切开,撒点绵糖,嚼在嘴里,沙沙的、软软的,还真是美味呢。遗憾的是,每次去都是傍晚,只拣蔬菜多处行,根本无心打量周围。西山太阳斜照,人和地上的菜都有点蔫,百无聊赖,除非有人走近,菜农才勉强站起来招揽生意。
周六清晨,天气阴沉,突然想去小区旁边的菜市场转转。说是菜市场,其实就是一个荒废的学校后操场。学校停办以后,政府对闲置地皮一直没有规划,远近的菜农就一传十十传百的自行用上了。长摊商贩自行搭建棚子或支起个石台子笑迎八方客,附近的菜农舍不得花那冤枉钱,索性在地上铺一层长皮(口语)带,各种新鲜的蔬菜一字码开,青的辣椒,薄皮的土豆,修长的豆角,沙瓤的西红柿,不打农药的大葱,编得像麻花一样的大蒜……随收随放,方便简易,也算开张营业。
刚到菜市场的门口,从未有过的惊喜油然而生。那么多人,那么多菜,那么大声的叫卖,一种热闹非凡的生活景象扑面而来,和我平日所见,迥乎不同。突然想起最懂生活的作家汪曾祺先生,他每到一个新地方,最爱去的便是当地的菜市场,他说,看着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闻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感到生之乐趣。
此刻,一种从没有过的喜悦涌上心头,我也感到无限生的乐趣。没有必须要买什么菜,就想走一圈,看看人,听听声,像汪老一样置身在这俗世生活里。推着车子,顺着人流往里走,走到一处卖四季梅的摊点,摸遍上下口袋,才发现又没带钱。出门的时候,明明准备了零钱,是丢了?还是把钱落家里了。我知道,一般老菜农没有二维码。就像上次在一农贸,我也犯了同样的毛病,拿着手机,愣是一颗菜都没有买成。卖菜的老人一边给客人称菜,一边歪着头跟我说:“姑娘,我这里也可以用手机的,你到对面小卖部扫一下,把钱拿过来就行。”我一听乐了,赶紧称了四块钱的四季梅,一路小跑扫了二维码,把钱给了她。提着菜离开的那一刻,特别想感谢网络支付平台,一个连中国老菜农都能适应的支付方式,还有什么生活方式是不可以改变的呢?
漫步在菜市场的石路上,两边摆满了时下新鲜的蔬菜。墨绿的黄瓜尾巴上缀着整齐的浅黄色小花,一准黄壤的,捏上去,该是软而有弹性的吧。小时候,家家门口的菜园子里怎能少了黄瓜,长长的坠在架子上,把它摘下来,在衣服上来回擦一下,再抓上一把自家的盐豆,一口黄瓜,一口盐豆,那味道还真是让人怀念呢。现在的黄瓜还敢这样肆无忌惮的吃吗?卖鱼的地方挤了里三层外三层,大家既然都认沭河的鱼,我也索性买些吧。鱼贩忙的不可开交,帮顾客拣鱼,称鱼,杀鱼,喘息的功夫都没有。排了好长时间的队,终于选中三条草鱼,去鳞,开膛破肚,动作麻利干净,一切收拾妥当。沭河的鱼,我是再熟悉不过的。我的家就在沭河边上,小时候每年夏季发大水,父亲和哥哥就能捉到很多鱼,那年月,家里的大盆小盆都用来装鱼,院子里到处弥漫着都是浓浓的鱼腥味。记忆里,这样的场景不知有多少回。如今,看着眼前的沭河鱼,又想起往事,想起从小生活过的地方。
卖肉的是一对中年夫妇,男的健谈,嘴里跟抹了蜜似的。手里一边忙着活计,嘴上还一边跟熟人聊天。一边叫姐,一边说着改天去喝喜酒的事。说话直接不做作,怎么想就怎么说,心直口快远比那些当面一套背地一套的要好的多。菜市场果真是俗世烟火,我好像一下子理解了汪老先生为什么每到一个地方喜欢去菜市场了。这里不仅有生活,还有俗世的温暖……
一圈走下来,车篮里满满当当,眼里也装满了俗世的乐趣和温暖。汪曾祺先生说:“愿意做菜的人,不过是更热爱这个世界。”在菜市场走一圈,在平凡的日常里发现生活的乐趣,即便忙碌,也不忘拥抱俗世的温暖。
纵然生活需要诗和远方,但俗世的温暖也不可或缺。拥抱俗世温暖,珍惜红尘里的烟火人情,即便生活一地鸡毛,也可以把它串成一个优美的鸡毛掸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