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七幅画艺术史】把墙拆了!让艺术家们出去玩!

【七幅画艺术史】把墙拆了!让艺术家们出去玩!

作者: 德维传媒 | 来源:发表于2018-07-17 20:50 被阅读9次

    写在前面:在上期【七幅画】中,我们聊到了什么是西方绘画艺术中古典主义的高墙,还没看过的朋友们可以先点击历史消息【七幅画艺术史】古典主义的高墙进行阅读然后转发、收藏、点赞。

    我们今天用七幅画来讲讲,当古典主义的高墙历经几个世纪被筑成之后,一群想出高墙外去玩的艺术家们是怎么把这座墙给拆了的。

    拆墙想象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幅画

    《干草车》 1821年

    约翰·康斯太勃尔

    John Constable, 1776—1837

    欧洲自文艺复兴时期卡拉奇兄弟创立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学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以来,“学院派”的绘画传统就一直传承到了今天,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院派”就是古典主义(或古典性)绘画艺术的代名词。

    “学院派”,就是古典主义这座高墙背后的先遣阵地。

    (当然,到了今天在某些场合下,“学院派”也成为了“死板、迂腐”等负面形容的代名词。)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提到过,古典主义包括风景画在内的创作,都是在室内进行的,描绘的都是“理想中的风景”(看上去就跟舞台的布景似的),而不是“真实的风景”。

    但是,康斯太勃尔这位学院派画家,却显得不那么“学院派”。

    康斯太勃尔年轻时便考入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但是美术学院的高墙并不能阻止他走出画室、到室外写生的步伐。虽然这副《干草车》最后还是在室内完成的,但是画中表现出的许多内容,足以证明画家前期写生的占比很大:

    在这幅画中,小河中的枯木、水草和石头、水中房屋的倒影、车轮溅起的水波、车轮的锈迹都被细致地描绘了下来,天空中的云从明暗对比和形状两个角度看都十分具有真实感,甚至能感受到空气的湿润。

    此外这幅画有一个亮点,就是画里中下部的那只折头的狗狗。

    这只狗狗在画中的含义一直有着一些争议,有人认为,狗狗折头起到了视线引导的作用,可能是画家故意安排,从而平衡画面的重心,带有古典主义构图的色彩。但也有人认为这就是一个无意、但真实的场景再现,没有特殊含义。

    我个人认为,这只狗狗好可爱。(可爱就行了啊,管他什么构图什么视线引导)

    以上种种,充分证明了这幅画就是一个真实场景的再现,绝不是临摹、幻想出来的“理想风景”。康斯太勃尔的这副《干草车》,对后来的风景画家们影响极大。

    第二幅画

    《奥伯特沃兹的水闸》 1859年

    查理·法兰斯瓦·杜比尼

    Charles Francois Daubigny, 1817—1878

    聊这幅画之前,先来简单讲讲欧洲美术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风景画派:

    巴比松画派

    这个画派干嘛的?

    首先,巴比松画派是第一个在室外写生创作的风景画派,也就是说,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集体抛弃了古典主义的室内创作方法,把古典主义的高墙拆了一半。


    其次,巴比松画派得名于法国小镇巴比松,也就是该画派画家们写生的地方。

    最后,巴比松画派是一个松散的画家群体。

    这个画派的几位代表画家被称为“巴比松七星”,随便说一个名字都是响当当的:

    米勒、柯罗、卢梭、迪亚兹、特罗雍、杜普雷、杜比尼。

    (为什么七个名字都要说呢?因为集齐七个就能召唤神龙)

    作为巴比松七星之一的杜比尼,当时的艺术评论家们给了他一个相当浪漫的头衔:

    “画水的贝多芬”

    可能大家光是看这幅画,并不会觉得杜比尼有多厉害,但要是我说,杜比尼是印象派绘画技法的先驱之一呢?

    杜比尼的先驱性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杜比尼整合了小笔触绘制色彩丰富的块面的技法,同时还在画中运用了大量的厚涂。

    另一方面,杜比尼使用了色彩并置的效果,即色彩不完全调合而带出的各种原色并列。

    记不住也不要紧,一句话来说就是印象派的许多画家们,都是学的杜比尼的技法。

    在这幅《奥伯特沃兹的水闸》中的云,远观感觉好像就是一整块,但是细看就能发现丰富的色彩。画中的小河粗看仅仅只有岸上景色的倒影,然而细看却能发现微风吹过水面时产生的细小波纹,以及不易被察觉的流动感。

    细小的地方藏有丰富的内容,这种真实而自然的美感被印象派发扬光大。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印象派的绘画。

    第三幅画

    《日出·印象》 1872年

    克劳德·莫奈

    Claude Monet, 1840—1926

    说真的,写到这里我犯了难,因为印象派的画家们风格太不统一了。关于印象派的故事,以后专门为大家写一期吧。(又在挖坑)

    大家一定对这幅画特别熟悉,但是要具体地讲出个所以然就不一定了。那么看这幅画的时候,应该怎么看?

    刚才说巴比松画派把古典主义的高墙拆了一半,是因为画家们第一次集体出去玩出门写生创作了。

    剩下的一半墙基本被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给拆了,因为他们把古典主义藏了许多个世纪的两样东西,给直接展现在了画中。

    印象派和新印象派展现的,是色彩。

    古典主义绘画的色彩,大多是画家们反复挑选、调和,最终才会选用的、自己理想中认为正确的色彩,因此这种理想的色彩并不是自然光照射下的、物体应该会有的色彩。

    而印象派的画家们,却致力于描绘最真实的自然光照射在物体上的色彩。

    例如,雷诺阿笔下的《阳光下的裸女》就因为真实地画出了阳光透过绿叶照射在皮肤上所产生的、偏青绿色的色彩,被当时由学院派把控下的艺术沙龙讥讽为“长了尸斑的人体”:

    第四幅画

    《阳光下的裸女》1875年

    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

    下次大家出去玩的时候,可以亲自用肉眼观察一下,看看能不能看出这幅画里的色彩。

    印象派画家们对色彩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世纪初光学研究的巨大进步。画家们通过研究光的色散、三棱镜、分光台等科学成果,试图在画布上最大程度地再现出“真实的光”

    三棱镜与光的色散

    新印象派的修拉、希涅克等人,则进一步研究了光色分割的方法(即把色彩分割成小点,利用人眼自动混合视觉色彩)进行创作: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局部)乔治·修拉

    可以说,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绘画创作的进步,科学成为了一把拆除古典主义高墙的利器。

    那么古典主义藏起来的另一样东西是什么呢?请各位接着往下看。

    第五幅画

    《自画像》 1889年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1890

    文艺青年们最爱的画家来了!

    还记得去年上映的《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吗?这部电影一出,几乎是瞬间刷爆了我的朋友圈。

    《至爱梵高》电影海报

    整部电影没啥大毛病,但是片尾的一句话让我觉得特别有问题

    “梵高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

    抛开情怀、严肃较真地说,真正的现代艺术之父应该是保罗·塞尚。

    但是因为他比较喜欢画苹果而不是星空,所以没人给他拍这种文艺电影。

    如果我来拍关于塞尚的电影的话,海报应该是这样的:

    第六幅画

    《至爱塞尚·苹果之谜》 2018年

    周七慎, 1994—

    字写得真好

    至于为什么说塞尚是现代艺术之父,以后再给大家说吧。(还在挖坑)

    为了大致说清楚梵高的画与古典主义的人物画有什么区别,得先说一些稍微专业的东西:

    按照黑格尔的理论来看,绘画艺术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笔触、形状、轮廓、材料等属于“形式”,题材、色彩、寓意等属于“内容”。

    在古典主义艺术中,画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内容”,同时会有意无意地消解绘画的“形式”,也就是说,古典主义画家们会刻意的把笔触给藏匿起来,因此越是技术高超的古典主义绘画,越看不到人物、物体的轮廓线。

    我们来看一副古典主义画家的自画像:

    第七幅画

    《自画像》 1790年

    伊丽莎白·路易丝·维涅·勒布伦

    Elisabeth Louise Vigee-Le Brun, 1755—1842

    这里必须要简单介绍一下勒布伦夫人这位画家。

    勒布伦夫人是欧洲艺术史上少有的几位出色的女性画家之一,她不仅是法兰西皇家绘画雕塑学院的院士,还曾一度是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的御用宫廷画师之一。

    她的肖像画有着女性独有的温柔感,大多数作品也呈现出平实感人的风格,我个人十分喜爱这位画家的作品。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两幅画的一些局部对比:

    简单来说就是,梵高作画时使用的这种独特笔触,说明了他并不追求再现准确的形象、背景,而是在描绘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内心所见所得。

    因此一般来说,梵高等人完成了从印象主义到表现主义的过渡,走向了古典主义高墙外的一片天地。

    尽管我们最近的两期文章,都把古典主义比作了一座高墙,但是这并不代表古典主义艺术就是落后的艺术,也不代表这种艺术思想是限制艺术发展的桎梏。

    我们在不断探索艺术的可能性的同时,也要正视古典艺术带给了我们的理性、崇高、优雅的视觉体验,并不断回味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与人文历史。


    艺术家们拆除古典主义的高墙,是为了表现更多样性、更自由的艺术,留下的则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

    本期的【七幅画】就讲到这里,鉴于之前几期文章都挖了好多坑,接下来的几期文章我们就为大家一一补上,敬请期待!



    微信搜索公众号:马樱花开(myhk6688)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七幅画艺术史】把墙拆了!让艺术家们出去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og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