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读完《思考致富》全书后的复盘和领悟
01
刚过完的五月最后一周,我和书友们一起读完了《思考致富》这本书。
本书作者是当代成功学鼻祖、人称“百万富豪创造者”的拿破仑.希尔。
他悉心研究500多名富豪,总结了13条致富守则。
其中,思考并明确自己的财富目标,是一切的起点。
通过阅读《思考致富》一书,我们可知,想获得财富,从来都不只是想想而已,先思
考,后明确,再行动,才能从白手起家,通往财务自由。
希尔认为,有想法,才会有动力;但只有想
法,没下一步行动,一切都只是空想。
所以我们需要制定计划,依靠专业知识和智囊团的辅助。
还需运用潜意识、荷尔蒙调动自己的意志力,才能从白手起家,通往财务自由。
《思考致富》一书选取的都是历史上真实的成功致富案例,如安德鲁.卡耐基、亨利.福特等。
这13条致富守则均由富豪的人生经历提炼而出,非常有说服力、耐人寻味且值得借鉴!
02
在书中后面部分的一章里,作者展开阐述了“如何战胜六大恐惧”。
他提到“边阅读边自我检查”,建议读者“你的大脑必须先准备好接受。
准备工作并不难。
首先要做的是研究、分析、了解你必须清除的三大敌人。它们分别是优柔寡断、疑虑、恐惧!”
作者继续分析道:“这个邪恶三角的三位成员密不可分,一个在场,另两个就不会远了。”
优柔寡断是恐惧的秧苗!
优柔寡断会凝结成疑虑,两者混合,融为恐惧!这种“混合”的过程往往非常缓慢。
03
在本书的后面部分,作者系统地、深入浅出地总结和阐述“六大基本恐惧”。
他谈到,有六种基本的恐惧,是人人都或多或少遭遇过的,尽管组合可能不同。
大多数人很幸运,不会经受全部六种恐惧的困扰。
作者指出,按照常见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它们分别是:
①、贫穷恐惧
②、批评恐惧
③、疾病恐惧
(以上三种都是人心底里最本源的恐惧)
④、失爱恐惧
⑤、衰老恐惧
⑥、死亡恐惧
其实,从客观角度来看,恐惧只是一种心理状态,再无其他。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可以控制和引导的。
人人都知道,医生不像普通人那样容易遭受疾病侵袭,因为医生不害怕疾病。
作者说,没有思维的冲动孕育在先,人类什么也造不出来。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加重要的结论,即:人的思维冲动可以立刻转化成它们所对应的实物,无论这些想法是自发的还是无意识的。
04
下面我们展开来谈谈前三项——
一、“对贫穷的恐惧”
【1】“贫穷恐惧”的因果由来
作者提到,贫穷与财富之间不存在调和的可能!
这是两条背道而驰的道路,分别通往贫困和富裕。
“如果你想要财富,就必须拒绝任何导向贫穷的条件。”作者如是说!
他进一步诠释,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使用“财富”二字,取的是它的广泛含义,包括财务、精神、心灵和实体产业。
财富之路的起点是欲望。
如果你想要财富,那就确定财富的类型,确定多少数量才能够让你满意。
通往财富的道路就在你眼前。
财富的地图已经交到你手上,跟着它,你就不会迷路。
对贫穷的恐惧是一种心理状态,仅此而已!
对贫穷的恐惧无疑是六大基本恐惧中最具破坏力的一种。
我们把它放在名单的第一个,原因就在于它是最难战胜的。
了解这种恐惧的起源真相需要很大的勇气,接受这样的真相则需要更大的勇气。
人类是如此贪婪,法律都要极力穷尽一切可能,只为保护人们不受同类伤害。
再没有什么能比贫穷更让人痛苦和卑微的了!
只有真正经历过贫穷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它意味着什么。
自我剖析可能暴露出一个人自己不愿承认的弱点。
对于任何不甘于平庸与贫困,想要向生活索取更多的人来说,这种自我审查都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勇敢地自我剖析才能将这个普遍存在的敌人揪出来。
【2】“贫穷恐惧”的病症
①、冷淡漠然。通常表现为缺乏抱负,甘于受贫穷所困,对于生活给予的一切都逆来顺受,精神与身体都懈怠懒惰,缺乏主动性、想象力、热情和自制力。
②、优柔寡断。习惯将思考的权利交给他人。总是人云亦云,“顺风倒”。
③、多疑。普遍表现在为个人失败寻找借口、推卸责任、文过饰非。有时表现为对成功者的妒忌和吹毛求疵。
④、多虑。往往表现为挑剔他人过错,习惯性的入不敷出,忽视个人外表,愁眉苦脸,酗酒甚至吸毒,神经质,缺乏镇静、自觉的素质和自力更生的意识。
⑤、谨小慎微。面对任何事情,都习惯于看到消极面,一味考虑和谈论失败的可能,而不是集中精力争取成功。
看得到一切通往不幸的道路,却从不寻求避免失败的方法。
坐等“合适的时机”来实践想法和计划,直到“等待”本身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记得住失败者,记不住成功者。
只看得到甜甜圈中间的洞,却看不到甜甜圈本身。
⑥、拖沓磨蹭。习惯将原本早该完成的事情推到“明天”再说。
宁愿花更多的时间找借口,也不完成工作。
这种习惯与谨小慎微和多虑关系密切。
⑦、锱铢必较,却无视生命的成功、丰裕、财富、满足和幸福。
不厌其烦地琢磨会否失败、何时可能失败,却不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缺乏足够的自信(甚至常常完全没有自信)、明确的目标、自制力、主动性、热情、志向抱负、节俭的性情和良好的推理能力。预期贫穷而非要求财富。
与安于贫困者结交,不求与追求及享有财富者为伴。
二、“批评的恐惧”
要探究这种恐惧最初是如何产生的,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可有一点是肯定的:对批评的恐惧已经发展得非常严重。
有人相信,这种恐惧的出现是从政治家变成一种“职业”开始的。
也有人认定,它可以追溯到女性头一次开始关心她们穿衣打扮的“时尚”的时候。
作者指出,批评是一种服务,人人都“享受”了太多。
不管想不想要,人人都存着一大堆批评——免费奉送。
接着,作者从家庭和职场两方面分析:
①、最亲密的亲人往往是最糟糕的施暴者。
任何父母,如果利用非必要的批评在儿女心中种下自卑情结,这种行为都应当被视为犯罪,事实上,它本来也是最恶劣的罪行。
②、通晓人性的雇主能够激发出员工最优秀的一面,靠的不是批评,而是建设性的建议。
父母也可以在他们的儿女身上达成同样的效果。
批评只会在人心中种下恐惧或怨恨,绝培育不出爱与感情。
三、“对死亡的恐惧”
对有的人来说,在所有恐惧中,这是最可怕的一种。理由很明显。
我很认同作者的分析:
“如果说生命是某种存在,那它一定是能量。既然能量和物质都不会消失,自然生命也是不会灭亡。同其他形式的能量一样,生命可能经过各种转换或变化的过程,但不会消失。死亡也只是一种转化。”
作者指出,如果死亡不只是转变或转化,那么,除了漫长、永恒、宁静的沉睡,死亡并不会带来别的什么,而沉睡没什么值得害怕的。
这样想一想,你就能将死亡恐惧永远抹去了。
05
书中指出,优柔寡断会将六大基本恐惧变成忧虑。
将你自己从对死亡的恐惧中永远解脱出来吧,方法就是做个决断:接受死亡,将它视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抹去对贫穷的恐惧,只要下定决心,接受任何你能赚取的财富,不忧不虑
而谈到消灭忧虑的习惯,作者分析道: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存在,认定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无论生活给予什么,都不值得你付出忧虑的代价。
有了这样的决断,你就能拥有内心的镇定、平和,以及头脑的冷静,它们将为你带来幸福。
心中充满恐惧的人不但会毁掉自己明智行动的可能,还会将这些毁灭性的思想波动传递给所有与之交往的人,毁掉他们的机会。
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励志之书,它揭示了:归根结底,我们是自己尘世命运的主人,我们才拥有掌控自身思维的能力,两者同样毋庸置疑。
我们可以影响、引导乃至最终掌握自己的生活环境,将生活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