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大争之世,秦国三代贤君良相

大争之世,秦国三代贤君良相

作者: 齐勒专栏 | 来源:发表于2022-04-09 21:02 被阅读0次

    读《大秦帝国》,其中最打动我的,除了赳赳老秦铁血之精神,便是三位的君主和三位能匡扶社稷的名臣之间的相互成就,不可言说之不谋而合。

    01 秦孝公与商鞅

    秦孝公嬴渠梁初立之时,正是战国初年魏国称霸的时候,秦魏连年征战,河西之地为魏国占领。

    面对这样的情况,孝公力排众议,任用从魏国逃出的商鞅变法图强,拜商鞅为大良造。

    孝公为人正直,堪称古之贤君典范。太子嬴驷犯法,按秦新法,太子被流放,其师傅要受刑。

    商鞅之法实施几年,秦国就呈现“道不拾遗,民不妄取”的景象,通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了发展,国力强盛,为秦之争霸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孝公认为商鞅是大才,孝公将死之时想效法尧舜,传位商君,商君却辞谢不受。

    在孝公死后,商鞅却最终因变法得罪秦国贵族被秦惠王车裂而死。

    但商君之法却是自孝公起一直实施,贯穿始终,是秦国统一的根本保证。

    02 秦惠文王与张仪

    秦惠文王嬴驷,敢于用人,不拘一格。他治下的秦国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真正做到了开疆拓土。

    他开启了秦国重用外臣之局面,在他治下,公孙衍、张仪、甘茂等一批六国名士在秦国被委以重任,其中张仪最为突出。

    秦惠王采取张仪邦交为先,伐战为辅之策,以连横之策成功对抗了合纵。其中过程虽然有失败,张仪受到朝臣非议,每一次嬴驷都站出来为张仪当挡箭牌。

    张仪虽自诩势利之徒,然而在嬴驷去世后,他感叹:“再也没有王上为我“遮风挡雨”,现在要赤膊上阵了,然而为报先王知遇之恩,为了秦国我何所惧”。

    张仪最后对秦武王的谏言让他陷入被动,在秦武王的默许下,被赢氏宗亲刺杀,妻子死去,一国之相,孤身赴秦最终也孤身一人而去。

    03 秦昭襄王与范雎

    秦昭襄王赢稷,是嬴驷和秦宣太后也就是芈月的儿子,哥哥秦武王在位仅三年因在洛阳举鼎而死后,在其母亲和舅舅魏冉扶持下坐上王位。

    秦昭王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共在位五十六年,所以他在位期间的二把手就很多了,魏冉做过,白起也做过,但不得不提一人就是范雎。

    范雎出身非常不好,他在魏国时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被丢进厕所。

    在友人的帮助下才逃离魏国,见秦昭王时简直就是乞丐一般。

    然而秦昭王求贤若渴,不问出身,听取了范雎的远交近攻之战略,委任其为宰相,封为应候。

    范雎不负信任,在国内,建议昭王加强王权,排斥太后和魏冉一族;在国外,成功离间赵国君臣,使赵国在长平之战临阵换将,助秦国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助秦成就帝业。

    范雎正是昭王的信任让范雎才华得以施展,而当范雎身边之人接连通敌,使他失去信任时,他主动辞官,昭王也并未深究,准其辞归封地,未落得凄惨下场。

    其实历史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历史让秦国在近200年的时间内产生了数位有作为的君主,纵使可能有的庸君也都短命,从而加速了秦统一六国的脚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争之世,秦国三代贤君良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qm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