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崩漏,西医称为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如来势急,出血量多,称为“崩”;如来势缓,出血量少,而持续时间长,称为“漏”。
![](https://img.haomeiwen.com/i6397976/0fb57b1fd14d58c1.jpg)
一:王幸福老师的崩漏(西医宫血)方
黄芪30g,当归30g,生地30g,霜桑叶30g,三七粉9g(现可用云南白药胶囊代替),生地榆60g,生贯众60g,白头翁60g,桑白皮30g,益母草120g,
出血严重时加红参30g和龟板30g 多年运用疗效在90%以上。
【方证体悟】:此方来源于《傅青主女科》一书,我是早年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时看到的,但并未引起注意。引起我重视此方的是四川乐山名医余国俊先生,其多次发表文章推荐此方治崩漏证,并言乃高效专方也。因此,我在临床开始有意大量验证该方。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对于轻症宫血还可以,基本上是高效的,但对重症虚证疗效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在看到山东名医张志远先生的文章《地榆贯众白头翁汤治崩漏》,感觉效果亦很好,考虑可以把二方合用。
在读《李凤翔临证经验集》时,我又发现了治疗宫血的验方:益母草120g,当归12g,白芍9g,甘草6g,木香3g,据云屡用不爽,疗效超过一般的所谓引血归经及补血药。至此,从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出发,将三方合在一起,并根据青年多热,中年多瘀,老年多虚的原则加减用药,在治疗崩漏症时,几无失手,百打百中,也成为了我自已的秘方。现公布于众,希望同道一用。
二:可选用中成药:宫血停颗粒或宫血宁胶囊。
宫血停和宫血宁的区别在于其所主治的病症不同。
宫血停为补益脾肾、活瘀、止血,常用于治疗脾肾两虚,气虚血瘀所引起的月经过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6397976/2eef1caa1dd51c7b.png)
宫血宁则起到凉血、收涩止血的作用,主治因血热所导致的出血,如崩漏下血、月经过多、产后以及流产后子宫收缩不良的出血,子宫功能性出血属于血热妄行证者。
![](https://img.haomeiwen.com/i6397976/ec4a74e8873f087b.png)
两者均属于中成药,用药需要经过医师诊查辨证之后,查明出血原因再根据个人具体病情,合理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出现异常出血症状最好及时就医,不建议盲目自行用药。
三:针灸方
病因:
【1】由于思虑伤脾,或操劳过度,或郁怒伤肝,以致肝失藏血,脾失统血而致。
【2】受寒、热邪气,内伤胞宫,冲任失调而引起。
辩证:血崩:经血忽然大小不止。 血漏:经血持续不断。
症状:有头晕,眩晕,目眩,面色苍白,精神疲惫,畏冷,腰酸,四肢无力等。
症型:热证、虚寒、瘀血三种。
【1】热证:
症状:经色鲜红,有秽气,脉数,苔黄。
治法:清热止泻。针刺泻法为主。
处方:气海,关元,中极,肝腧,脾腧,肾俞。大墩(艾灸),隐白(艾灸)。行间,然谷。
【2】虚寒:
症状:经色黯淡,少腹冷,脉象沉迟,舌苔薄白。
治法:固摄冲任。针刺补法并配艾灸。
处方:处方:气海,关元,中极,肝腧,脾腧,肾俞。大墩(艾灸),隐白(艾灸)。三阴交,交信。
【3】瘀血:
症状:经色紫黑,腹痛拒按。
治法:调气化瘀。针刺以泻法为主。
处方:处方:气海,关元,中极,肝腧,脾腧,肾俞。大墩(艾灸),隐白(艾灸)。太冲、三阴交。
方解:
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四个穴位调整冲任,大补真阴与元阳。
肝腧,脾腧,肾俞能掌握统血,藏血的源泉。
大墩(艾灸),隐白(艾灸),为肝经、脾经的井穴,用灸法能统治崩漏。
行间,然谷,可以清肝经,肾经之热,止血妄行。
三阴交、交信,太冲,三穴是肝脾肾的调经血,化瘀血,止崩漏的要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