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最怕刮风下雨,尤其是在阴冷的深秋。家里没有雨衣,没有伞,也没有雨靴,下雨时上学只能披一件大点的褂子,或头顶一块塑料布,也有时就直接淋着走。
淋着雨,赤着脚,踩着冰冷的泥泞,时有脚被扎破,亦或被石头碰掉脚趾甲。到学校也就只能湿着、忍着、疼着,虽然瑟瑟发抖,还要力争忘却所有的痛,装出专心听课的样子。每到这时,所以非常羡慕雨衣、雨伞、雨靴。一般家庭是没有这些的,只有极少数的工人家庭(家里人口少的)、干部家庭(至少是管理区、公社级别的)才会有。
作业本是学校统一买一部分,还必须自己制作一部分。大张白纸四分钱一张,买来叠好,裁开并理顺反正面,然后对齐装订即成。装订的方式有很多,纸捻子穿的,炮线穿的,手工缝的。这些手段制成的本子既不平整也不美观。特别羡慕家有缝纫机的,用缝纫机装订的本子那个漂亮哟!老师展示给同学们看并大加夸赞。在当时“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可是“土豪”们的标配。你可能会问,钉本子不用钉书机吗?说真的,还真没见过钉书机。
1983年工作后第一个月发工资,就到临沂大商店花27钱买了一个多功能钉书机(机身上标尺,可以打孔做卡片,这算是高端机)。这一笔钱花得真是有点“恶狠狠”,因为未定级的工资只有37.5元。教学初始,搜集不少材料记录在自制的卡片上,讲课经常引用,教学效果较佳,为此得意过、窃喜过。
小学四年级之前是不会用到钢笔的,铅笔、圆珠笔轮流使用,在使用钢笔之前会有一个预备阶段,用蘸笔和自制的“钢笔”练习书写。用蘸笔时要多备一些笔尖,笔头坏了可随时换上。开始用它时很不顺手,用力小了写不清,用力大了又划破纸,还时常掉个大“鸭蛋”,笔杆上、手上、衣服上、脸上都可能弄上墨水。墨水可自配,二分钱一片墨丸,溶解在旧墨水瓶里,加一片浅蓝,加两片深蓝。所谓自制“钢笔”实际是竹笔,找大扫帚枝子,截取较直且粗细适中的一段为笔杆,把一端削尖即可。把笔尖没入墨水瓶中,利用杆中天然的细管虹吸墨水,书写还算流畅。削笔尖可是个技术活,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要适中需不断摸索,最关键的是笔尖末端与细孔的距离要正好,细管中的墨水才会自然流畅流到笔尖上,否则会不出水。如有谁把真正的钢笔拿到学校,同学们会争着试写。
记得二年级时,我曾有一支三色圆珠笔,是父亲出差带回来的,我非常高兴地拿到了学校,在教室里显摆了一上午,结果下午就没有了,回家哇哇大哭了一场。在学校里连续几天,课间时趁同学们都出去了,我便进行侦察,看看谁的本子上有圆珠笔的三色笔迹。结果一直未发现,很是失望。我佩服偷笔者的反侦察能力,我只有默默地祝他(她)写一手好字了,默默地祝了一年多也没见笔的踪影。
我有一支宝贝钢笔,五年级时邻居三哥跟我交换的,他是煤矿工人,他说他用太可惜,又不经常写字,这支笔我一直用到高二,直至笔尖断了为止。
还羡慕有机玻璃材质的文具,不锈钢直尺;也羡慕既可安铅芯又可蘸墨水的电镀钢质圆规;羡慕才艺,比如吹拉弹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