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亦或是生活上的“断舍离”,一直是我追求的境界。能做到,并且长期保持,是一件很难的事。
所以,当我妈听到电视台主播推荐这本《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并转告我,也要好好读一读的时候,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
带着“怎么才能找到我最重要的事?”这个问题,我花2个小时一口气看完了。
期待过高。
不得不说,这类书都有一个通病,写着写着就落入俗套,成为鸡汤式读物,可能是追求“出书就要有书的样子”——有头有尾,有标题、有总结,还有致谢。
也许,我希望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工具书(人生指引?)。我还未找到,又或许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书?
不过,仔细看看,这本书里还是有两块地方值得写一写的。
一、阻止你成功的6个谎言
先不说这六点对不对(从作者抛出的反对论据来看,有一定说服力的),我看了自己的阅读笔记——1、2、3、5这四个谎言,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也是我分分钟会掉的坑。
下面,分四点补充:
1、抓住每件事的20%
第一点,“每件事都很重要”。追求完美的偏执狂(每个人在某些地方多少会有一点)特别注意。
比如,需要给领导看的工作计划。是不是搜肠刮肚写满一张A4纸,为了彰显你一周工作的忙碌?
再比如,学习一个新技能。是不是买了一堆相关的课程、书籍,找了专业的老师,恨不得用最快的时间掌握技能的全部?
这里,作者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大部分的代办清单其实是‘存活清单’,只能帮你应付日子,对迈向成功毫无帮助。”
将你的工作计划围绕“年度-季度-月度”指标来分解、合并,你会发现真正需要做的事情,屈指可数。将你要学的技能的各类课程对比好后发现,你要学的核心知识也许头几节课就能搞定,其余都是训练、训练,再训练,复盘,复盘,再复盘。
这就是将二八效应(也叫帕累托法则)用到极致——找出你要做的事的20%,继续在这20%里缩小范围,找出关键的关键。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40岁如何每天花20分钟学会弹吉他:
曾花2个月,学会用尤克里里弹唱的我,深以为然。
2、工作的时候好好工作,玩的时候痛快玩
第二点,“同时处理多件事”。
还记得,我们在小学数学效率问题应用上,就把起床、洗漱、上厕所、烧水、做早餐、吃早餐、化妆、穿衣等一系列琐事,做过“同时进行”安排,并没有什么问题。
那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反对“同时处理多件事”呢?
日复一日的琐事,到后来就能惯性地去做。作者批判的是,当你同时要做的事,是不停启动大脑、切换任务窗口的情况。
比如,你一边写明天要交的方案,一边回复同事和客户消息,一边准备一小时后开展的会议。这就是“同时处理多件事”。
再比如,你和恋人约会,一边吃饭,一边听TA说话,一边刷着手机。
作者引用了作家戴夫·克伦肖的话:“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人和事最值得我们重视。如果你只愿付出一部分关心及零碎的时间,若即若离,那么你失去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与他人的联结。”我非常赞同。
工作上,与其同时进行,不如一件一件地做,把最重要的、紧急的事情优先安排做完。生活上,约会的时候就好好约会,吃饭的时候好好享受美食,玩的时候痛快地玩。
3、需要的不是坚持,而是习惯
我以前特别崇尚“自律”,现在有所改观——长期靠自律积攒的能量是抵不过习惯的力量的。也就是说,习惯才是自律的最高级。
这一观点,和之前看过的《微习惯》基本一致。
那么如何养成习惯呢?
作者给的答案是,选准一个正确的习惯,训练自己至少66天,不断重复、强化,才能养成这个习惯。
不是21天、28天、一个月或100天,而是66天,作者提供了小组测试数据,暂且相信(设定一个期限,相当于给自己一个盼头吧)。
4、工作是橡皮球,家庭、健康、朋友、诚信是玻璃球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这一点上用到的比喻:
人这一生,除了时间不可逆,健康、诚信、家庭、朋友这几样也不逆(一旦破坏、裂痕,是很难修复的)。反倒是工作,你随时可以开始,随时可以叫停。
所以,工作忙不是忽略健康和家庭的借口。
如果做不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那就打破这其实不存在的“平衡”,多花时间和精力在真正重要且不可逆的事情上。
当下,才是你能把握的。毕竟,过去不再存在了,未来还不存在。
二、“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答案来自问题
这一部分,是回答我看书前的疑问(怎么才能找到我最重要的事),遗憾的是,作者提供的答案还不够明显。
作者提供的方法:
1、制定一个大而明确的目标。
2、寻找可以指明方向的线索和榜样。
如果按照作者的目标来推及“我”的目标,我想宏大而明确的目标可能都是“帮助别人,改变现状”,幸福也好,有价值也好。
关于幸福,关于帮助别人,我就想起最近看的日剧《胜者即是正义2》,分享当时的阅读想法:
而现在,我再想一想,整明白“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好像也过于局限。
唯一可以确定的,对我重要的是,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