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吃出来的通胀?

吃出来的通胀?

作者: 802a8acd043f | 来源:发表于2018-11-20 12:33 被阅读1次

    我国通货膨胀主要由农产品通胀驱动,非农产品通胀的水平和波动都要小很多。食品通胀高、波动大,与供给和需求弹性小有关系。腐败和食品浪费,扩大了食品需求,是推高食品通胀的最后一块筹码。“八项规定”发布以来的通胀水平不高,或者与减少浪费有关。

    我国通货膨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农产品通胀远高于非农产品通胀,农产品通胀的波动也远远大于非农产品通胀的波动。

    这一观测的直接启发,就是治理通胀的重点是农产品。倘若农产品通胀管住了,通胀压力就会小很多。价格上涨最终总可以归结为需求超过供给,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所以理解通胀无非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看需求,二是看供给。

    先说需求。农产品的主要用途是食用,正常的饮食需求不应该抑制,收入增长了吃得好一些也天经地义,看来这没什么好说道的。可以一提的是浪费。过去几年里的公款吃喝,估计吃的人自己都不太好意思了。吃了也就算了,最多也就是把自己身体吃坏;浪费还很严重,据说是吃一半倒一半。不但官员如此,整个社会风气也慢慢坏了,企事业单位的活动也很浪费,个人请客也得多点几个菜,似乎不剩一半就对不起人。

    除了正常的消费和“正常的”浪费,还有一种对农产品的需求就是投资,或者投机。其实我从来都搞不清这二者的区别,横竖不就是一个低买高卖吗?目的都是为了挣钱,到底有啥区别?此处暂且按下不表。如下几个因素使得农产品特别适宜投资(投机)。

    一是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千年形成的饮食习惯很难改的,比如夏天就想喝一碗绿豆汤,比如广东人就喜欢吃活鱼,东北人就喜欢猪肉炖粉条。二是供给弹性小。农产品横竖有一个生长周期,种下去还要长,短期内供给给定。三是运输仓储成本高,市场供需见面也比较难。加上各种管制对市场运作的破坏,市场运行成本也比较高,结果是一些农产品会烂在地里,相当于减少了供给。所以当通胀潮来袭时,就会有人囤积居奇。反正人们总要吃,价格高了也得买,所以我买了囤着,只要价格上涨超过仓储、运输、腐烂带来的成本,就会挣钱。相比较而言,电子产品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也大,一般很难用来投机。�

    那么通胀为何会来袭?这就要回到弗里德曼那句老生常谈,通货膨胀终究是一个货币现象。虽然是老生常谈,道理却是硬的,通胀最后总是票子相对于供给发多了。票子发多了就会人为增加总需求,这个多出来的需求要到处买东西,看来看去农产品比较适合保值,绿豆、棉花都不错,大白菜估计不行,容易烂。再来就是房子,不过已经限购了,限购了也得千方百计地买。不管辛苦挣来的钱,还是贪污贪来的钱,都是要保值的。

    所以除了正常的饮食,浪费和投资两种额外需求也增加了农产品通胀的压力。前者源于社会风气,后者源头在货币政策。说通胀是吃出来的,并不是否认通胀终究是货币现象,而是在承认是货币现象的大前提下进一步寻找更具体的原因。

    说完需求再来说供给。上文提到农产品的一个特性是供给弹性比较小,短期内供给是给定的,所以需求一上涨,价格就涨了。可是这还不够,需求多了无非就是说供给少了,那么为什么不铆足了劲增加供给?只要供给够多,就不会涨价。

    供给是要有投入的,包括土地、资金、劳动力。近年来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导致农产品的供应不足:一是工资普遍上涨,也就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二是农地规模小,种地不划算。二者合起来作用更大。

    工资上涨意味着种粮种菜可能不划算。现在农民进城打工一年少说挣两三万、多说四五万,这里面不包括特别聪明能干的。一亩地种粮的话一年收入也就一两千,大概也就是打工大半个月的收入。种菜会高很多,几千上万都可能,但是与粮食相比,种菜的劳动力投入大得多,田间管理成本也大,风险也大,进不了超市的话就很难挣钱。只有一两亩地的散户,还是远远不如进城打工。

    要增加农产品供给,就要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一个人种的地多了,收入就上去了,耕作的积极性就有了,种菜的也值得去和超市搞好对接,市场渠道会通畅一些。大致估算,种粮的话怎么也得30亩以上,种菜的怎么也得10亩以上,这样种地和打工的收入大致可以拉平,具体的规模由市场的诸多因素决定。农地规模扩大以后,农业机械化会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会进步,粮食生产并不会下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吃出来的通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wt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