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果无法和绘本交心,可能是内心的小孩已经长大

如果无法和绘本交心,可能是内心的小孩已经长大

作者: 布蕉绿 | 来源:发表于2019-02-14 12:52 被阅读729次

    有时候,我把一本绘本递到一个大人的手里,他们随意的翻一翻,放在旁边。我说:“你可以看看。”他们不置可否的笑一下。

    我向来是一个不太喜欢强求别人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也只能在内心里默默的说一声,很遗憾,他那个内心的小孩已经长大了,又或者囚禁在一个空间里面没有走出来,又或者是正在沉睡中。

    但更遗憾的场景,是一个五六岁或者是小学生的孩子,大声的嚷嚷:“我不看这么幼稚的书。”嗯,他虽然年龄上还是一个小孩,可是内在的小孩已经难以回头的长大了。

    在大人的世界里,太多的利益纠纷,太多的负重前行,太多的现实妥协,太多的要去考虑。所以天真幼稚这回事,哪怕内心并不排斥,也只能是先放在一边。

    图片选自《爱书的孩子》

    可能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在我的朋友圈里面,大部分人还是可以感受到绘本阅读的乐趣的。所以会给我造成一定的假象,会觉得只要是接触过绘本,感受过绘本阅读的乐趣,便一定会爱上它。

    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子的。

    我有两位朋友。很高知。也有亲子共读的意识。并且长期亲子共读。

    她们能告诉我:“孩子现在也不读绘本了。”

    可是,他们的孩子明明也只是孩子呀。一个是学前的年龄段,一个是一年级的年龄段。我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于是我问了她们一个问题:“如果不是因为孩子,你自己会看绘本吗?”

    她们的答案是:“不会。”

    她们告诉我,以前读绘本,基本上也是看字不看图。

    并且发自内心的觉得绘本那么贵,又没几个字,如果不是以前孩子喜欢读,真不知道为什么要买。

    嗯,原来,她们自己也没有和绘本交心过。

    诚如人与人之间也要讲究缘分。那么人与书之间也是如此。

    图片为绘本《最好的朋友》

    在现代社会,或许读书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和价值,似乎说到读书就会和素质和知识挂钩强。但对于喜欢绘本和离不开绘本的人来说,绘本的作用也包括娱乐和审美。

    所以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哪怕是现在有在进行亲子共读的家庭,哪怕是孩子现在呈现出了一个比较喜欢阅读的状态,这只是冰山上了一角。在冰山底下也会有这样的状况:在读书的大人感受不到绘本阅读的美,听着大人读书看着书的孩子,有可能感受不到绘本阅读的乐趣。特别是他们读不到图文互动的神奇,读不到字里行间背后的奇趣与奥妙。

    那么,图文互动究竟是一个什么状况?

    图文互动会有图文互相补充,图文互不相同两种状况。

    从整体上来说,图文互相补充的居多。比如说,文字上只提到生气,但是究竟是有多生气,图片上人物的表情动作就可以做一个很好的补充。

    图片摘自绘本《生气王子》

    或者比如说文字上写一个城堡,对于没有看过城堡的孩子来说,如果只是单纯听故事,他在脑海里面并没有办法去构想出城堡的样子。如果是同时看图的话,那就非常具体。当然,这个部分也有一定的弊端,如果所读有限,那么也会以看到的书中的城堡,去等同于所有的城堡。

    图片摘自绘本《哈罗德的城堡》

    再比如比较知名的《大卫,不可以》,文字上只是重复“大卫,不可以”。但是图画却表达了为什么不可以。同时也表达了大卫在哪里,他在做什么?像下面的图画就告诉我们,大卫在家里,爬到了椅子上要拿柜子顶层的饼干,他的舌头伸出来,已经迫不及待想吃,可以身体前倾,好像下一秒就要摔倒了。更可怕的是,柜子上还都是瓷器,有娃的妈,都知道这样的一幕是会让自己多么胆颤心惊和怒发冲冠。

    图文互不相同的绘本相对较少,当然阅读乐趣也会更多一些。比较典型的是比如《母鸡罗丝去散步》中文字的平淡无奇,配上图画的惊险刺激,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画面上只有一句话:母鸡罗丝去散步。但是画面却藏着更多的信息,母鸡信步前行,狐狸在后面鬼鬼祟祟的,母鸡前面的车露出一个轮子,预示着前方有更多的可能。而远处的树木和谷仓,又给我们勾勒出农场的景象。图片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丰富而多元的,并且先看到哪个,再看到哪个,完全可以由读者自己决定,而不用像文字那样从头读到尾去进行信息解读。

    还有比如像《晚安,大猩猩》,文字上呈现的只是一个管理员巡视的枯燥过程。图画上却呈现了大猩猩和动物们的淘气。如果只是读文字,那么只是动物园管理员口中的:“晚安,大猩猩”,但是图画上,却可以看到更多的乐趣,淘气的猩猩去偷管理员的钥匙,栏杆上的老鼠和气球也是另有玄机。天空上挂着的一弯新月,笼子里面的自行车和香蕉,也是很有趣的细节。

    《当小宝贝遇上老爷爷》,一本油画风格的绘本,一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看自己的外公。是小宝贝和老外公的故事。看封面或者只觉得温馨,内文却有着一种奇趣的对照关系。一个画面呈现小宝贝,一个画面呈现老爷爷,他们各自不同,又各自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是一场过去与将来的遇见。而在书中也藏着一个有趣的细节,从老爷爷挂在墙上的军服照片我们可以发现,原来老爷爷曾经是一战时期美国空军,桌子上还放着他的姓名牌。这是美国军人的一种配备,上面记录着姓名、血型、出生日期和服役部队等信息,作用是如果万一战死沙场,可以辨认。有这么一段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老爷爷对生命一定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不过,解释完这些以后,也常常会有人觉得,那又怎么样呢?这又有什么好看的?

    我也想不到其他的解释。只能说也许是他们内心的小孩已经不可回头的长大了,或者是仍然处于一个非常婴儿的状态。如果,内心的那个小孩仍然是一个小孩,那么,对好奇,有趣,美的渴求,是热烈而浓郁的向往,在其他的事情上也能够得到排解,却没有一件事情像看绘本这么方便。

    对于我来说,我喜欢的绘本,还会有一些题材和角度上的特别。

    比如说我很喜欢的《羊皮大鼓咚咚咚》,呈现的就是西非的文化。写了一个和非洲的鼓和舞蹈有关的故事。

    《纸袋公主》勾勒出一个独立的女性形象。童话里常常是公主遇到王子就幸福生活在一起,在这个故事里面,公主拯救了王子,王子却嫌弃公主衣冠不整,面对这样的一个渣男,纸袋公主选择放弃和离开。

    《鱼就是鱼》是对自我的叩问和探索。这是有现代伊索之称的李欧·李奥尼的作品。具有很浓郁的李欧·李奥尼的个人风格。他的作品适合孩子看,却又不完全是为了孩子而创作。往往呈现出主题的多样。

    池塘里有一条小鱼和一只蝌蚪,他们形影不离。慢慢地,蝌蚪变成了青蛙,并且离开池塘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跟鱼讲述了自己新奇的见闻,鱼也开始憧憬起外面的世界来。

    有一天,鱼终于鼓足勇气,爬上了岸……结果却因为难以呼吸而无法生存,好在最后被青蛙救了回去,并告诉它“鱼就是鱼”。而鱼也赞同了青蛙的观点,自己也认为"鱼就是鱼。

    《我一直一直朝前走》里面有人与自然的互动,孩子与奶奶的互动。然后,如果内在小孩是沉睡的状态,那么看这本书会生出很多成人的臆想,以为就是要让人坚持不懈不放弃。实际上,在书中,这个孩子是走了弯路,走了远路,但是却遇见了很多不一样的风景。

    《小报童》这本绘本,写的是平淡无奇的送报生活,却是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翻译。并不刻意追求押韵,但是读起来流畅自然。谈不上有趣,却很舒服。

    《昆虫建筑师》明明主角是昆虫,可是每一个在大城市里呆过的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过自己生活的影子。这是蚂蚁在城市里面求职跌跌撞撞的故事,最后因为自己的成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甚至于巴结。

    还有《兄弟》,写的是一位华人孩子在美国的经历,这也是很特别的题材,呈现的是并不太为大众所知的历史和故事。

    而绘本阅读的另外一种乐趣,那是孩子的视角。我们已经无可回头的长大,观照的只是内心的小孩。而还没有长大的孩子,他们是真正的小孩,他们可以在绘本中看到很多大人看不到和感受不到的东西。

    他们的反应很纯粹,喜欢的时候,专注、热情。不喜欢的时候,淡漠、烦躁。我总觉得,孩子直接的反应,就是对一本绘本是否优秀最直接的评价。他们也不完全只是会欣赏那种搞笑的有趣,绘本里的生离死别,绘本里的喜怒哀乐,绘本里的人生万象,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位孩子对于《城里狗,乡下蛙》的感受。那个故事里,春天夏天和秋天的时候,狗和青蛙成了好朋友。但是在冬天的时候青蛙却不见了,并且再也没有出现。

    大人往往会觉得青蛙是被抓走或者是冬眠。但有一位孩子告诉我:“他觉得青蛙是到城里面去找城里狗。”

    这个回答让我产生很的绮丽的遐想,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青蛙在城里面或许会开启新的旅程,遇到新的朋友。

    还有那本我曾经一直非常困惑的《鱼就是鱼》,我很不满意这本书的结局,总觉得鱼努力了半天,最后还是要回到池塘里面,是对于努力的否定。

    但是在大猫老师的《绘本作文课》这本书里面提到一个小女孩的感受,她边玩橡皮泥边说:“因为鱼从来没有真正到岸上,没有看过真正的人类和奶牛,可以听到青蛙的讲述,才能在脑海中产生那么美丽的画面。”

    我想,这可能就是命运给每个人安排的得与失。这个角度并没有让我彻底放下我对《鱼就是鱼》一个故事的困惑,却让我对作者的结尾并没有那么介意了。

    观照孩子的反应,再去对照内心的小孩,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滋养。

    遇到一本自己喜欢的绘本,走心的绘本,那种感觉,就好像遇到了一个知心的朋友,或者是逛街找到一件特别喜欢的衣服,又或者是在沙滩上捡到一个很特别的贝壳,挑到自己喜欢的口红的颜色。

    满足的,欣慰的,愉悦的,小确幸的。

    仅此而已。并且,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面,劝人天真,也不确定是否是一种合适的价值观。

    从前不太喜四书五经,今日倒是觉得,孔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那也是一种难得的修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无法和绘本交心,可能是内心的小孩已经长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xe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