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餐桌上的中国史(一)

餐桌上的中国史(一)

作者: 花间星事 | 来源:发表于2024-03-30 23:31 被阅读0次

    过几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自从有了小长假后,出去踏青的机会更多了。这两年国潮盛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也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餐桌上的中国史》是2022年出版的书。作者张竞是一位出生在上海的五零后,毕业于华东师大,1985年赴日留学,1991年取得了东京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后来先后在日本的东北艺术工科大学,国学院大学,明治大学担任教授。2007年到2009年还去哈佛做了客座研究员。现在他在明治大学的国际日本学部从事东亚文化交流和文化史的研究。

    在这本讨论饮食文化细节的书中,作者将有关中华料理的许多误区一整理出来。作为一位喜欢亲自下厨的文人,他的作品中充满着烟火气。除了一些生活文化史的细节研究,还有很多小知识。因为有着深厚比较文化研究的功底,作者在书中还比较了许多文化现象,围绕着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饮食文化的嬗变。从全新的视角读了文化从对立突道交流融合的脉络。让读者增长知识的同时,也看到了更为宽广的世界。

    中日文化有很多似同非同的地方,在日本文化中保留了许多在中国没有被保留下来的祭祀日。在国内已经不见踪影的传统到日本反而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比如盂兰盆节,曲水之宴,乞巧和屠苏酒等。在日本有一种用中草药和糯米粉做的甜点心叫“外郎饼”,是明代的陈宗敬医生带到日本的。原先其中的草药配方可以治疗消化道疾病,后来这种药做成糖果后成为了小田园的特产,并传到了名古屋又衍生出在外面加糯米粉。

    日本保存了大量中国古籍,许多失传的古书在那里都找到了原版。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发现古人的食物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说起来有着5000年历史的中国人,饮食文化也博大精深。但事实上直到宋代以后,人们吃的东西才逐渐接近现代人。在此之前由于地域辽阔以及动荡的年代,人们很难有很固定的生产方式,所以也影响到了烹调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特别是一般老百姓能够品尝到的食物远比人们想象中要少得多。

    有许多古老的食材原来也不是中国生产的。比如烹调中最常用的芝麻油是汉代张骞从西域带回的。包括那些出使西域的使节,还带了黄瓜,大蒜,香菜,豌豆等。菠菜是七世纪中期,从尼泊尔传入中国的,还有胡萝卜是宋元时期从西域传来的,至于番茄食用的历史更短。玉米的种植历史大约也只有400多年,最初传入时是被当作观赏植物的,直到明朝中期由于自然灾害严重玉米才成为了荒年的主要粮食。由于它适应性强,产量高,对土地要求却不严苛,所以到了清代以后成为了东北地区排名前三的粮食作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餐桌上的中国史(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yv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