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当考官,听了16节初中心理健康课和19节小学心理健康课。初中用的是北师大版的《心理健康》八年级全一册,小学用的是海燕出版社的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北师大的版本活动比较多,多数活动都是心理专业活动,非常值得拥有。
这两天一个备课群里推荐的也是北师大的心理健康教材,教材不错,关键是使用教材的人如何把教材的设计初衷传达出去。新课程改革的教材没有问题,但总是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说明使用教材的人才更重要。
试讲的这四十多人,大致有三类人:一类是完全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自然状态,一类是训练有素并且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另一类则是表演性的培训班学员。
作为考官,我关注的焦点在上课的结构和作为心理老师的专业素质是否过关,比如是否以活动为主?是否照顾了全体学生?是否有中立的立场?是否有多元的视角?是否深入而全面的引导学生,最终得出本节的收获?是否有更多的生成,而不完全是照本宣科……
大多数考生的设计流程没太大问题,问题在于活动进行的不深入,似乎为活动而活动,活动规则讲解不详细,活动中引导简单,没有照顾到学生的感受,没有提到更多的可能性……
我的观点是活动不必多,一个暖身活动加一个主题活动即可,但是需要把主题活动规则讲清楚,各种可能性都充分展示出来,最终形成大家共同的认识。比如一个考生在讲“正是情窦初开时”,本来是叙写收到异性写的小纸条的环节非常好,本来就该有无限种可能,但老师却规定了两个人确立了关系这个方向……
如此一来,这个活动的意义就不大了,把原本可以百花齐放的场景,人为的限制在了一个可能性中,这节课的意义就大打折扣。
而且在很多的主题引导中,老师的立场还是非常明确的,比如异性交往要适度,拒绝别人要坚决……也只是限于理论的讲解,没有通过具体的案例,没有通过切身感受的分析,看到这些要求和做法背后所反映的每个人的感受和需求,所以讲完之后,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这也不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课!
记得有一个讲《正确认识自我》的考生,她引导学生画像的过程中,能够照顾到学生的感受,能够注意到情况的多元,在一个活动上挖深挖细,完全是一节心理健康课应该有的样子,也是我打的唯一一节接近95分的课。但有意思的是,另一个兼职心理老师却给她打了89分,而我们在其他考生的分数上相差并不大。
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距,据她而言,是考虑到特岗考试这个特殊性,她的评价更看重教师基本功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甚至比较在意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而我的着眼点在是否符合一节心理活动课的必备元素,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十多节课里,真正称得上心理健康课的不超过10节,而且大多是培训班出来的,程式化的,带有一定表演性,其中有几个人表演的痕迹特别明显。介绍自己的时候语速正常,语调亲切,一旦开始上课,马上声音提高八度,动作夸张,语言高亢,一定不是平常上课的真实状态,反正我听了非常不舒服!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不知道培训机构的老师是否有上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践经验?而心理健康课并不是谁都能上好的,它和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英语一样,都属于特殊学科,是需要有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的!否则就容易上成思政课和德育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