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
人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
在这个错觉的影响下,人们都期待自己的知识多一些,都拼命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装知识,这也导致他们的教育模式是这样。
家长们在自己身上的“希望”过期之后,他们把曾经对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往他脑子装更多的知识。
如果一个小孩在四岁时就能识别两千个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我们就以为他很聪明。
而这有什么用处?你只不过是在往一台电脑的硬盘上多储存一些数据而已。
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实的状态。过多的知识只能使一个头脑变得狡猾,而狡猾并不是智慧。
电脑能够随时调度出千万知识信息,但电脑并不是一个智慧的人脑。
对于人来讲,智慧不取决于他里面的有,而取决于他里面的空。
当他里面空的部分越多,他运用知识的空间和能力就越大,犹如电脑的硬盘和内存里空白越多,它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一样。
教育你的小孩,给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满。
如果你把他的头脑填得太满太实,犹如一个瓶子被塞得太紧太实一样,它那里面的空就成为死空,这样一个小孩的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
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里面的空。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
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即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
学习不是为了记住知识,而是为了唤醒爱心,引爆智慧。
知识专用,智慧通用。
知识不是力量,知识只是工具,智慧才是力量!
父爱的缺席,到底会给人带来怎样的伤害呢?
工作上:处理不好和同事领导的关系,做事情畏畏缩缩,生怕犯错被人责怪。
感情中:女性无法自控地“作”,或者总是爱上“渣男”;男性缺乏魅力,无法吸引心仪的女性,有些男人,甚至变成“妈宝男”。
生活里:缺乏父爱的人内心软弱没有主见,没办法果断做决定。
可以说,90%的人生短板,源于父爱缺席。
对成年人来说,真正的心灵支柱是内心的父亲形象,而非现实中的父亲。心中的父亲形象一旦形成,现实中父亲在或不在身边,都不会影响心中父亲形象的影响力。
无论一个人原生家庭是好是坏,你都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好父亲、一个好母亲,阻止父爱缺席的创伤延续,给予后代选择命运的力量。父爱是力量的起源,但并非力量本身。深刻理解父爱,才能生长出属于自己的力量,真正做到改善我们的工作、情感和生活模式。
与孩子相处时,放下父母的架子,放下“我要教育你”的想法,像朋友一样与孩子相处,反而更容易让气氛变得轻松。
只要不断尝试,就能找到新的相处模式。要记得,改变与孩子相处的态度不是讨好,而是为了增进与孩子的关系。创造和谐的亲子关系、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既是孩子的需要,也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犯错后就要受到批评,这似乎是我们家长教育孩子的一个普遍的信念,似乎这样孩子才能成长。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会犯错,犯错后如果孩子从父母那儿得到的是安慰和鼓励,孩子就会很快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如果得到是抱怨和指责,孩子在负面情绪中沉浸的时间就会很长。长期这样的模式下来,孩子或者变得谨小慎微,不敢做事,或者犯错后一蹶不振,迟迟从挫折中走不出来。
当他人和我们在能力、阶级、地理距离、甚至是心理距离上越接近,我们就越容易对他人产生嫉妒。
理查德·史密斯(Richard Smith)在他2008年出版的书《嫉妒:理论和研究》(Envy: Theory and Research)中总结了以下几个嫉妒情绪产生时的前提条件与影响嫉妒感强弱的因素:
首先,我们最容易对与自己各方面情况类似的人产生嫉妒心理。正因为他们与我们“差不多”,所以他们的成就更容易刺激到我们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比如我们想到马云,并不会嫉妒他的才华和家产,只是觉得很羡慕他,崇拜他的地位,因为我们与马云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完全没有可比性。而当一位和我们职业规划相似的朋友,在世界五百强企业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我们就会更容易嫉妒ta;当然,如果我们和对方从事的行业毫不沾边的话,嫉妒感也就不大会产生。
对于和自己“差不多水平”的人,对方地位的突然提高也会使我们更容易感到嫉妒。比如说,如果某个人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原本并不如你,结果他突然和你到达了同样的高度,代替了你的职位,或者升到了在你之上的位置,你的嫉妒感会瞬间飙升。
嫉妒感产生的另一个前提是地理位置。我们会更容易对和自己距离近的人产生嫉妒感。研究表明,当我们面对一个比自己优秀的人的信息时,如果这个人和我们住在同一个城市,我们对这个人的嫉妒感就会更高。
不光是地理距离的相近使我们更容易嫉妒,心理距离的相近也有同样的效果。研究发现,我们的嫉妒对象通常是自己的朋友,亲戚,同事等和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而非是电视上报道的人。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对方的了解程度更高,更想要做得比对方优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聪明,它们能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18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奇迹又发生了,那18个被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我相信你可以办得好!”当你相信孩子是怎样的人 ,他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而来。
教育,经历,反省,总结。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多次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于是孩子就会从内疚不安——不耐烦——反感。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心理。所以,犯一次错,最多提醒一次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