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说神经病,不要学猫叫,不要把腿翘起来,不要吃饭吧唧嘴……一天到晚听到奶奶对小孩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都是禁止,否定,规矩。想想我的童年好像也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原生家庭的模式和状态深入骨髓,想要改变却无力摆脱。
家到底是什么?春节似乎让大家都凑在一起,让矛盾暴露,从每个人口中听到的大多是,因为有时间相处而产生的嫌隙,所谓祥和美满似乎越来越只能出现在祝福中。
传统大家庭的和睦,靠的大抵都是“相忍为安”。传说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居,都相安无事,唐高宗好奇问起其故,他拿过一张纸,写了一百个“忍”字。而我们越来越难以忍受正是个人主义兴起,现代化进程对中国传统家庭构成的冲击的镜像。我们这一代,到下一代,强调更多个人意志和个性化,但是家是完全模糊边界,需要集体主义的组织,亲人在关心的旗帜下肆意闯入个人的禁地,去探寻工资,婚姻,生孩子等私人化问题,团聚带来的不是更放松更自由,而是压力甚至是压迫,也才有春节自救指南的走红。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家庭原有的诸多功能都已逐渐剥离出去:它通常已不再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无须承担福利和救济的职能,甚至连仅有的繁衍功能也履行得不大好。一个人传统上只能求助于家庭的许多需求,如今绝大部分都可以在家庭之外的环境中(尤其是市场上)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以往那种因为“有求于人”而不得不维持的亲族网络已经丧失了原有的社会功能,只剩下纯粹的血缘关系和感情纽带;而此时如果感情又不密切,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看到发达国家的家庭关系与亲子关系似乎很淡漠,也许那样一种更尊重个性与自我的状态是经历现代化洗礼之后更成熟的一种方式,让两代人,三代人都能获得更多尊重,感受到更大自由,在自由中的情感联系才是脱离了生存机制之后家庭的真正功能,那时候,家就是让我们获得方向,飞向蓝天的力量,也是让我们有所敬畏,不断回望的港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