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要选风口和热点,那一定有区块链、大数据、新零售……
知识付费算不算上一个?
把知识当做一个商品来看,其实就很有意思。
你说知识要怎么卖呢?
那做买卖的,肯定要说这东西啊,从古至今都有。
你看看老师啊,还有各种书籍啊。
老师传授知识,答疑解惑。而书籍呢,记载知识。
知识,算是一种信息吧?
而在以前的载体上,知识的成本往往被等价于载体的成本。毕竟比起信息,载体更容易计算价格。
要么是纸嘛,牛皮纸、铜版纸、白卡纸、灰卡纸……
要么是人嘛,老师、教授、学者、科学家、然后在平行班、实验班、火箭班、励志班、补习班……
不过知识这商品啊,他并不是看到就得到,得到就能用到的。
关于知识的交付,总有点玄学的意味。
如果有个人说,这东西我100%教会你,这一定是在吹牛。
我们前方都是未知的海洋,没有人能代替你思考。
为什么我们需要知识呢?
先要学会读书识字,才可以用文字交流啊,会阅读,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或者说学英语吧,学会可以,自由翻越英文书籍,与外国人交流。
所以呢,我们要从ABC开始掌握各种单词啊语法啊音标等等。
我们也许通过各种补习班,来达到这个效果,买知识。
不过机器翻译的进步非常快,现在已经达到了基本可用的程度,不影响理解意思。
那么你是要去付这个学费,还是说付一个翻译机器,或者翻译服务的费用呢?
这个让我联想到了,我们虽然知道加减乘除怎么算的,但还是用计算器比较快。
现在没人专门用脑袋去算各种东西。那买了个计算器,算是买了知识吗?
以前有些工具,制造出来帮助我们省力省距离。
现在有个新工具,叫做AI,他居然可以帮我们思考,帮我们解题。
那我们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机器思考会不会产生竞争?我们的思考会不会都被替代掉呢?
我们学习历史啊,英语啊,政治啊各种学科。
希望认识这个世界的样子,知道世界是如何运作的,这一门语言是怎么使用的。
这其实是在,给我们的观念世界添砖加瓦。
在学之前,我们的世界没这段认识,或者说是模糊的,又或者我们全都知道。
我们需要知道它,然后给他命名,然后记载下来。
可能学习一门科目时,一点也不陌生。
虽然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但他说的东西,我们见过感受过,甚至某些理论自己还想到过呢。
只是,我们没有给它们命名。
取名字的原因,就是标记,然后好记录和研究啊。
给事物做代码,这是人类抽象思维的,认识这个世界的惯用手段。语言就是其中的杰作。
现在人们许多生存焦虑,需要用知识来缓解。
但我对知识却很焦虑。比如我看一本书,或者某篇自称干货的文章,我就看着看着反问:这又什么意义呢?我看完了又如何,我知道又能怎么样?我为什么要把时间花在这。
当然让我冷静下来,评论一个东西有没有用,我倾向于认为,皆有用处。
但就是会很焦虑。
知识只是被这些商品代表了,知识只能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
获得知识,我们的关注点应该再自己身上,在自我思考上。
那些著作,干货,名师,专栏又是什么呢?
是他人思考的一个投射和传播。
可是别人的思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是的,大部分都和我们没关系,和我们的吃穿住行玩乐全都没关系。
但有些人的观念,变成了人们共同的观念。也许是他精准科学的描述,也许是商业化的传播。
这种可能的发生,和我们每个人观念的储备是有关系的。
有人获得了许多财富,但觉得生活却越来越乏味。而有人看人,他人吃饭完会散散步,会在湖边唱唱歌,会休息的时候画个表情包……就觉得他生活过的真有意思。
而实际上,这些事情都既不耗费精力,也不耗费金钱。
让我们快乐的东西,源于观念。
我们通过文字,就能看到许多作家或者科学家,为我们构建的虚拟世界。当然,现在有电影技术,更形象的展现这样的世界。
我们拾取何种的观念,取决于缘分和能力。
但这都是虚拟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