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丹老师
这几天读叶圣陶先生的《语文随笔》,跟着大师学语文,忍不住反思,忍不住记录,这或许是提升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本书的第二辑是关于如何讲名家名作的,读了叶老先生的随笔,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名家名作的理解。
1.讲夏衍的《包身工》
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出“报告文学”,意思就是说它的作用在向大众报告一些什么,而它本身又是文学。从写作动机的不同来与应用文的报告书进行对比,应用文的报告书写作动机在应付事务上的必需,而报告文学是作者对于社会中某一方面的情形非常熟悉,是有关于社会全体的大事。
2.讲鲁迅的《看戏》
叶老先生从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一些写文章的方法。就是不用事后的分析、整理的功夫,只依据看着听着的当时的感觉写下来。即使写的时候离开看着听着的当时很远,也从记忆中去把当时的感觉找回来,然后依据着写。不问那些事物在别的时候怎样,只说这一回感觉它的时候怎样,这就是所谓当时的感觉。
3.讲朱自清的《背影》
朱自清的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的。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父亲的背影是作者常常可以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待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叙述明白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4.讲茅盾的《浴池速写》
茅盾先生这篇文章并不是告诉我们一个故事,只是告诉我们他眼睛里看见的一番光景。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也可以成为文章。当然要写的一定是感到兴趣、觉得有意思的一番光景。这样说来,写这类文章,必须在种种光景里画一圈界限,把要写的都圈在界限里边,用不着的都搁在界限外边。
5.讲丰子恺的《现代建筑的形式美》
从这篇文章中来阐述了说明文的一些写法,说明文的好坏在乎所发现、所理解的道理准确不准确。发现得准确,理解得准确,写下来的就是好的说明文,除非文字上有什么毛病。如果所发现的是空想,所理解的是误会,即使文字上一无毛病,也不能认为是好的说明文,怎样才能使所发现、所理解的道理完全准确呢?这要靠平时修养、锻炼,是整个生活上的事情,不是只读几篇文章所能做到的。
6.讲邹韬奋的《分头努力》
从文章体制上说,这篇文章为议论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区别就在于,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邹韬奋的这篇文章中的主张是:“让我们在民族解放的大目标下,分头努力去干!”他用提醒的方法来劝说:第一,他指出他们没有想到各就各的能力去做工夫的道理。第二,他指出他们意念的错误。现在迫切地需要大家努力,为的就是现实环境不合理想,又怎么能跳出现实,另寻理想的环境去努力呢?经作者这么一提醒,这许多人至少要爽然自失,因而信从作者的主张。
7.讲老舍的《北平的洋车夫》
这篇文章是从老舍先生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第一章取来的,叶老先生取名于此。老舍先生文章的风格从利用口头语言显示出来,而且他是从纯粹的口头语言出发,在气势与声音上,在表现意思是否正确明显上费心血,使文章不仅是口头语言而且是精粹的口头语言。老舍先生文章的风格还从幽默的趣味显示出来。他说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这是老舍先生的幽默观。
记录学习完本书的第二辑,记录下这些感触深刻的文字,希望在潜心阅读中对自己的写作也有些许帮助与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