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杜甫诗》读书笔记二
1.杜甫诗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不避“丑拙”,甚至以“丑拙”为美。之所以如此,源于他博大的关怀,他不但能够面对悲惨丑拙的现实,而且能把这样的现实表现得非常真诚恰当,同时传达出一种感发的力量。
2. 为什么谢灵运、谢脁、陶渊明都做不到,而杜甫能做到呢?叶先生有一个观点,认为可能受到了蔡琰的影响。但他认为杜甫和蔡琰还有一点不同,蔡琰写的是个人在乱世中的遭遇,而杜甫写的是整个国家和人民的不幸。(这里她并没有说凭什么推断是受了蔡琰的影响。)
3.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部分解读:
首二句“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杜甫的“意”是什么?“拙”字怎么看?前者指的是他以身许国。他对于国家的情感如同爱情,这种情感让他自己也无可奈何,不能不爱,不得不爱。也说明他有第一等的理想。这第一等的理想是对社会上至真至善出自本能的追求,哪怕为它吃苦受难也心甘情愿。引用了《史记.伯夷列传》中的一句话:贪夫殉财,烈士殉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解释了杜甫之所以是集大成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把个人的情感与伦理的价值合一了。
五六句:“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濩落”同“瓠落”。语出庄子。杜甫自嘲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就像庄子所说的大瓠一样,大而无用,不切实际。
“契阔”指穷苦。然而紧接着的下一句却又表达了自己甘心过奔波劳碌、贫贱艰苦生活的决心。(为了解释这种决心,引用了关汉卿的曲子《不服老》来类比,非常有趣。)
九十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黎”指“黑”,“元”指“善之类”。所以“黎元”指百姓。
十五六句:“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杜甫这一份对朝廷君主的爱心,既是他的好处,也是他的缺点。他明明知道玄宗不好,可是他不能不爱,之所以有这种感情,跟他的家族有很多的关系,跟他出生的时代也有关系。因为杜甫生在玄宗开元的前一年,玄宗继位时他两岁,所以他是随着玄宗开元的年月长大的,而玄宗的开元之治比美贞观。是唐朝历史上非常安定美好的一段。
杜甫的意思是他看过玄宗这个人本来是个好皇帝,如古人所说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所以尽管唐王朝得了很重的病,希望已经很渺茫了,他也要尽全力想去挽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