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敬爱的恩师曾公仕强去世了,今天是他的公祭日。恨不能亲身前往吊唁,只以此文慰之。
1、结缘
2014年春天,我是在十分焦虑之中度过的。在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中,看着一眼能望到老的日子从身边溜走,我突然就慌乱起来。
我强烈的渴望能重新学一点什么,让这样离去的时光能重新赋能。
也许是吸引力法则起了作用,也许是我的意念太强烈,被老师感知到了。当我打开网络企图搜索一些有用的信息的时候,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曾老师开设易经网络班的通知。
二话没说,我立即填写了相关资料,点了提交。记得那天给孩子们上课,好像又重新焕发了活力一般。
再后来班委的老师跟我沟通,确认相关信息,并通知我被正式录取。两年后和班里的交流中才知道当时报名的信息有2000多份,最后录取的有600份。我实在是特别幸运。
就这样开启了易经的学习,为什么首选易经呢?因为易经是群经之首啊。
孔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讲这个世界上能够当你老师的人有很多,但是具备师生资格的,又不一定有那个缘分。
孔夫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当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意念的时候,老师是没有必要去给他讲解的。老师讲的学生能够听得懂,才是和缘的师生。凡有一点老师讲的,学生觉得太难了或者太简单了,那都不是师生缘。
曾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像涓涓流水一样流进了我的心田。
中华文化的源流就这样再次滋润着我的生命。曾老师的讲解,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把中华文化的起源讲得十分透彻。给我们再一次阐述了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根源所在。
“象数理气占”这五个概念,在看其他老师的书时觉得模棱两可。曾老师用他浅显的话语,就让我明白了他们的奥义。
一物一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随着这些元素的演绎。中国人的集体画像便逐渐清晰起来。
河图洛书的要义,变易与不易的关联,也一一明晰。
我不由感叹,20多年读书读的是鸡汤文。这些深邃大义才是真正的文化瑰宝啊。
02 学无止境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要做就做你喜欢的事情,要么就喜欢上你正在做的事情。
我确实喜欢学习的过程。中国文化从哪来?它将去向何处?中国文化有着怎样一幅面貌,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对象。
我曾用大量的时间阅读了余秋雨的很多作品,熟悉了中国文脉。也曾对南怀瑾老师的书趋之若鹜,对儒家和释家经典有了一定的接触。他们都是极为精美的滋养。
如今曾仕强教授用他和善的笑容,委婉的语气,谆谆教导。我感觉每天都充满了活力,空气都清新了许多。我浑身的精神气又被重新激发了一般。
人活着不能成为行尸走肉。更不能成为酒囊饭袋。
人活着可以没有身价,但不能没有境界。
03 一生易友
不知不觉间初级班结束了,系统的学习了易经的基础概论。几个月以后在教务组的精心准备下,中级班开始了。乾卦第一到离卦第三十,上经的学习拉开了帷幕。
按照班级建制建立的群,非常活跃。大家讨论学习问题的积极性都非常高。虽然都是成年人,都有各自的工作事业,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我能感受到每个人都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很多朋友就在这样的交流中逐渐熟悉了起来。此后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都能够找到这个群体中的学员。那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常常让我们惊讶感动。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我们因为有相同的爱好,相同的价值观体系,很容易聊得来。
在北京,在石家庄,在上海,在苏州,在杭州,和这些素未谋面的朋友们攀谈,我们之间没有那么明显的地域差别,学识差别,但都是对曾老师共同的敬畏,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我明显能感觉到这个群体中个个都是善心如初。交流的过程几乎没有障碍。
在这期间我加入了易经学习班教师群。这个群里都是当老师的,大家有很强烈的传承意识。都强烈地希望把这么好的学问能够传给自己的学生,但无一例外的都遇到了不小的障碍。有的校长不愿意让老师讲,有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学,甚至因为老师在课堂上多多少少讲了一些易经文化,被家长告到了教育局而受到处分的事情发生。
曾老师说,各行其运,不必强求。我们便以此相互勉励。传承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关系到时代气运。曾老师正本清源,传承易经文化,也是冒着巨大的风险。我们这些学子能尽绵薄之力足矣。况且我们正在从曾老师手里接过传承。曾老师已年过80,所谓仗朝之年。我们总还年轻,我们总还有很多时间。
04 道统传承
2014年曾老师的道统文化传承班开始招生。但我远没有那个资格,十分遗憾。但不久之后,传承班就发布了一起讲易经的活动。按照活动的要求,我立即准备了一个视频。在视频里面分享了自己学习易经的来龙去脉,以及自己学习的感悟。活动组是要选拔十位比较优秀的人去参加传承班的实地教学活动。也就是说,能够亲身感受曾老师的课程风采了。
对此我自然非常的期待,当然视频提交了以后也并不是那么特别的焦急,因为学习易经我懂得了一饮一啄自有定数的道理。只要你做好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便会“自天佑之”。
曾老师常讲:学习易经,最后我们都不会有吉凶的概念。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会更坦然。
那是2015年6月下旬的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电话里说邀请我去参加曾老师传承班的线下讲学活动。这就意味着我被录取了。那一刻,我非常非常的高兴。当即跟家里人做了简单的沟通之后,立马订票决定前往参加。
那次给我打电话的人叫熊健。此后一直保持长期的联系。
从西北往东北走,路途不可谓不遥远。那是一个充满了期待的旅途。一路上我也诗兴大发,写了好几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热情,期待和梦想。
面对面的听课是如沐春风的感受。整个学习氛围更是不容你稍有懈怠。课堂上老师娓娓道来,更多奥妙,言不能尽。
曾老师还给我们十个人召开了小型座谈会。老师做了简短的发言,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老师指出,世界上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一定是文化的大战。而实际上第三次文化大战已经拉开了序幕。人家要灭你的国家,灭你的民族,不再会动一枪一炮。人家只需要颠覆你的历史,颠覆你的文化就可以了。
我们深以为然。
那时候曾老师已然鬓发斑白。身体瘦弱。吐字发音虽然不是很清晰,但是思路敏捷异常。
师母刘君政女士也跟我们进行了分享。他跟我们讲了,老师年轻时候的勤奋努力。讲了老师对于文化传承的迫切心情。以及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其中师母讲到曾老师年轻的时候每次出去演讲都要提前在家里给他讲一遍。他们两人会就演讲内容提出修改。然后再去做正式演讲。
师母的奉献是非常伟大的。道统传承也是师母的一份心血呀。
之后安排了我们演讲的任务,师母进行了点评指导。三言两语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只是千想万想,没想到此行竟然是与老师的诀别。老师常年讲学,著书立说,终至积劳成疾。不得已之下回台湾养病。
05 罗浮流白
老师传承道统文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顺应时势,倡导敬天。首开中国式管理之大局,预言中国崛起的必然性。夯助国人的文化自信。创办罗浮山国学学校。这些事件无一不是经天纬地之举。
老师讲经典,首重正本清源。把文化传承过程中掺杂上去的一些偏见和不合时流之辈的东西全部剔除出去。老师也说传承经典要切合实局。尤其强调当下讲易经,要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语言去解释易经的奥义。我想这正是老师讲学的奥秘所在。这也没有离开易经的变易思想。虽然万变不离其宗,但是要变得符合时代特色。只有顺应时局的需求,才能够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老师在病情稍微得到康复以后,立即着手以视频的方式继续传法。如果说老师早期讲学,还能够看得出他英姿勃发的气质,病榻上老师讲学已然返璞归真,抛却华丽,留给我们的只有老人的经年人生感悟。
老师强调玩索而有味和悟道的学习方法。他不主张死记硬背。
玩索并不是为了玩而玩,并不是娱乐化。乃是一种生活态度。因为学习易经容易被他人误会为算卦算命。他经常要我们重视孔夫子所说的“不占而已”这句话的内涵。这就是告诉我们把它当作一种生活的参考是可以的,但并不能把它作为生活的指导。
同样的道理,老师还这样说过。他说中国人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差不多”。不管什么事情,做得差不多就可以了。差不多就是不能差太多。用老子的话说,“求法乎上得乎中,求法乎中得乎下”。所以做的差不多,实际上已经是我们的最高追求了。
用玩索的心态去算卦,不要信得太多,信得差不多就可以了,这样我们才会幸福,我们才会坦然,我们才会努力。
而今值此公祭日之际,虽然不能亲身前往吊唁,只能嘱托同盟师兄代表心意。哀同此心。
罗浮山上正庄严肃穆。翠竹为之默哀,云海为之流白,老师精神长存永流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