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之后,我有一个朋友在食堂订了一份5人份的午餐。那个上午的最后一节课是体育课,大家自由活动。在体育课的中途,期中考试的成绩就出来了。朋友考得很差,没了在学校吃饭的心思,于是约着一起出校门去吃。
可是午餐订也订了,钱也已经交了,没理由就浪费掉。朋友想在班上随便请五个同学解决掉这顿午餐,在问了一圈都被婉拒之后,她的表情就更加沮丧了。那时,我想起操场上还有一群正在打羽毛球的女同学,觉得她们一定愿意接受这份免费的午餐,于是自告奋勇接下了朋友没有送出去的吃饭凭证。朋友的表情稍微好了一点,她真诚地谢过了我,和原来吃饭的另外四人一起往校门外走。
在去操场的路上,我的脚步很轻快,我觉得既解决了这个朋友的问题,又为另外一群朋友带去了免费的午餐,她们一定也会很开心的。
万万没想到的是,操场上原来很好说话的同学都只是轻轻瞟了一眼我手中的吃饭票据,然后就都拒绝了。我一脸茫然站在那里,手臂还保持着举着凭证的形状,大家已经继续开始打球了,羽毛球在空中飞过来飞过去,我一时间成了一个透明人。
这个节奏不对啊?!要不是我跟这群女同学已经很熟了,我宁愿相信是我有什么问题让她们集体讨厌我。我把手放下来,又静下心来想了一会儿,以为是她们打羽毛球正在兴头上,准备等她们打完羽毛球再把票据给她们。好不容易等到大家打完收摊了,我兴奋地走上去要给她们这顿安利的午餐,然后又被拒绝了。瞬时间,我觉得自己在风中凌乱了,我听见自己的声音问道:“你们中午吃饭有安排吗?”她们面面相视,回答道:“没有。”“那为什么不去吃已经付过钱的饭呢?”我急着问。其中一个女同学笑着挠挠头,说道:“实在是不想去。”
然后我就被在一直旁边观望的,中午要陪我吃饭的闺蜜拉走了。
闺蜜嗔怪地说:“你当时为什么要接下来这件事呢?”
我认真地回答说:“我就想安利一顿午餐给她们。”
闺蜜说:“没见着她们不需要么?”
我觉得更困惑了,问道:“为什么她们不要呢?”
闺蜜叹了一口气,恨铁不成钢地对我说:“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吃免费的午餐的。”
看我还是一脸懵懵的样子,闺蜜又说:“你想啊,吃你一顿饭就欠你一个人情。在自己明明可以支付的情况下,谁会愿意去欠那个人情呢?”
我:“我就想让她们吃一顿本来是多余的饭,哪有这么复杂啊?”
闺蜜拍拍我的肩膀,没有再说什么。
最后我和闺蜜两个人去吃了这顿饭,当然还剩下了很多菜,向着这堆剩菜挥挥手告别以后,这件事终于结束了。
后来想想觉得闺蜜说的很有道理。
能够用钱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花费人情去解决呢?人情是一种消耗品,如果你不去不断地补充,它将会很快枯竭。而根据成本论,补回人情的成本有很大可能性比消耗的时候花的多。
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种微信营销手段。具体就是个人将被营销对象分享至朋友圈,积累到一定数量的赞之后可以对商品进行打折。这个营销活动进行地并不顺畅,实际上也是卡在了所谓的人情成本上。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所有人都愿意相信除了亲情和爱情之外,没有无价的东西。甚至有人把亲情和爱情也看做是一场交易。古代的时候就常常有政治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现代也有所谓的老三大件,再到现在的车子和房子。
其实“讲究人情成本”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人”字本来就是由一撇一捺构成的,那一撇和一捺都不能单独存在,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支撑。我要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去,就必须要有来自别人的帮助。而赚取帮助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先去帮助别人。在这种情况下,“知恩图报”的人往往就能抢占更多先机。
久而久之,这种“人情成本”的概念也就逐渐固定下来。
虽然我不喜欢,但不得不承认“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个金科玉律。
所以没有人愿意吃“免费”的午餐,即使这个午餐真的是免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