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来自于一位敢于报道真相的记者、主持人,也是《看见》的作者——柴静。《看见》讲述柴静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屏幕上、宽大灰暗的舞台上、沉着肃穆的主持人。这是我对柴静的第一印象,柴静在舞台上讲述着她自制的《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让我知道有这样一位英勇的记者,而通过《看见》我了解柴静十年采访中的错误与失败、内省与反思的成长历程,以及始终如一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
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通过她在新闻热点第一线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怎样面对。采访时生命间的往来,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故事。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坝,这座坝叫做无意识。
而推翻无意识绝非一朝之力可完成。过往,我无力做到像叶子一样从卷缩中用力舒展 ,所以那些如烟的蒙昧始终萦绕着我。
读柴静的《看见》,通过柴静深邃的眼睛,冷静的思考,我听到了自己心灵的回响。
“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是最痛苦的,只不过日后回忆起来特别的美。”
“不要急于下结论,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之后咱们再来讨论。”
“真实自有万均力。”
“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因为《看见》,开始试着挣脱不假思索的蒙昧,试着像天边的云彩一样,学会舒展。
而思想里的血液更换,并不能依靠一本《看见》就能得到疗愈。虽然,前路依然迷茫,但有了《看见》的日子,那盏叫“做自己”的小桔灯开始慢慢散发出微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