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簋

作者: Mihook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20:25 被阅读10次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的腹部和方座座壁的纹饰是以饕餮纹为主题;两侧加饰倒夔纹;圈足饰夔纹带;方座面四隅加饰蝉纹;都用云雷纹为底来衬托主题。方座上的兽面造型与利簋腹部的主体兽纹相仿,兽面巨目凝视,森严恐怖。仔细观察,在利簋的圈足部位还装饰有夔龙纹,呈二方连续图案绕利簋一周,方座四隅饰以蝉纹。兽面纹、夔龙纹和云雷纹三种纹饰共同装饰在青铜利簋上,线条流畅清晰,给这只肃穆庄严的西周铜簋平添了几分凝重和神秘。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6][7]。(该释文为被较多人采信的张政烺先生所做的释文)

该簋最为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是该器腹内底部所铸4行33字铭文

利簋[1]

,虽很简略,却记录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即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武王征商簋”[5]。

利簋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过程中,碳14测年专家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给出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14]。

同时其记载的史实证实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文献的记载。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的记录,与《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利簋铭文虽然简略,却是有关武王伐纣史实的唯一文物遗存,价值、意义非凡,誉之为价值连城都似嫌太轻。之前,由于缺乏实物资料,关于牧野之战的具体日期,千百年来,史学界多有纷争,历代学者根据有关记载推算出的年代就有数十种之多[3][15]。

利簋的发现,除澄清了以往关于武王伐纣具体日期疑惑意外,还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

相关文章

  • 利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

  • 利簋与散氏盘 | 《中国书法简明史》书摘03

    现在所知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是西周武王时期(前1134-前1116)的利簋。簋是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圆形器皿。 利簋的...

  • 春秋左传2——牧野之战

    说到牧野之战,我们用两个青铜器来 加讲述,第一个就是周代制造的青铜礼器利簋(gui)。利簋,又名“武王征...

  • 套数利簋·迷雾晨话

    ——最朦胧的雾儿来了, 最耀眼的光儿飞了, 只留下云儿徘徊, 只抛下星儿彷徨, 只弃下月儿迷茫。 最朦胧的雾儿来了...

  • 文化客厅之“利”青铜簋

    “利”青铜簋是周武王时期的一件青铜器,称得上是国宝。一般国宝都会在某一方面格外杰出或具有重大意义。而这件青铜簋最重...

  • 损卦的启示

    损卦: 损卦的彖辞说: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

  • 周朝最早钟鼎文—利簋

    1976年利簋(gui)出土,对商周断代史起到佐证作用。《尚书》中有篇“牧誓”,乃周武王伐商的誓师词,《史记•周本...

  • 周易粗解(之四损卦)

    周易粗解(之四损) 原文: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利,二簋可用享。 解说:损,减损也。损而有孚...

  • 损卦第四十一

    损卦 艮上 兑下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损”...

  • 《易经》四十一:损卦(兑下艮上)

    [原文] 损 :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hé)之用 ?二簋(guǐ)可用享。 初九,已事遄(chu...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利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aw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