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家,和姥姥家的亲戚聊天,都会说:爱哭鼻子的小孩子长大了哦,看来爱哭鼻子的孩子长大还是有出息的。我听了好多遍似乎要麻木了,而对于爱哭的孩子长大了会有出息的神逻辑还是持否定态度。然而妈妈前几天来家里的一个话题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去重新认识自己的“哭”。
图片/网络妈妈聊天中谈到我小时候四五岁的事情,这件事情我一点儿没有记忆,可是被别人说过好多遍,以前我就跟着大家一起笑,觉得我小时候挺丢人的,也随着大家说:嗯,那时候我可真倔!可是只有这一次妈妈提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我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我觉得特别伤心和难过还有心疼小时候的自己,也许是现在学习的原因让我变得细致了,也许我想了解一下我自己。
事情是这样的:那年我可能是五岁左右,我家里盖新房子,妈妈就特别忙,要做好多事情,根本顾不上我,我就自己瞎晃荡,有时候有家人管管我,有一天上午我就有事找妈妈找不见,妈妈可能出去办事了,家里干活的人也多,我就哭,别人各种哄也不干,就要找妈妈,哭了整整一上午,把眼睛都哭肿了,据说是眼睛都不睁就是使劲闭着眼睛哭,直到爸爸急眼了搬个大石头使劲摔在我面前,我才睁开眼睛不哭了。人们还说:爸爸都不舍得打我,但是哭急了,就用石头摔地吓唬我。被说过好多次的故事这次让我有了不同的感受。我就感觉当时这个小孩很可怜,她很小,没有别的要求,就是想找妈妈,有可能是想让妈妈帮她什么,有可能想告诉妈妈一些什么事情,但是无论如何都得不到回应,我真的觉得她没有错,还被贴上倔的标签,想想哭了一上午的自己,因为我也做了母亲,我了解孩子哭大人的心疼。我想那个时候这个小孩子一定很失望,甚至绝望,有可能产生对妈妈的不信任。现在我用成人的角度来看,是妈妈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照顾我,她也不是不心疼孩子,但是真没有办法。可是对我的伤害也是存在的。小时候类似这样的事情应该很多
后来我能有记忆的事就是妈妈带我去舅舅家,姨家我都使劲跟着,哪怕去厕所我也拉着妈妈的衣服角,被大人说成“跟屁虫”一样,还很招人烦。那时候我就感觉撒开妈妈她就要走了,找不到的感觉,好像对其他人也不信任(有可能我哭或是情绪时候总是遭到批评,要不怎么有爱哭啊,倔的绰号呢),现在用成人的角度来看,那时候就是非常不安全和不信任,反而形成了更深的依赖。
回看我的生活,我特别能感受我的分离焦虑,和家人分开,会让我低落好几天,记得结婚了一段时间,老公工作出差个几天,那会儿是在北京培训,我就会送他到公交站,然后哭着看他坐公交车离开,那会儿就是特别难过,自己回到家里,非常孤单。女儿上幼儿园孩子哭了一个多月,每天早晨送她都感觉生死离别,孩子哭,我狠心离开,自己回到家里继续哭,是啊,我的分离焦虑加长了孩子分离焦虑的时间。
最近读《理解孩子的语言》,有一段内容证实可我的感受。婴儿哭泣没人理会,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他没有能力对自己说“一切都会过去的”,他只知道全身上下都不舒服,他没法告诉自己妈妈一会儿就会来,妈妈得洗碗、打电话,然后还要做别的事情,而他整个人都不舒服。可是没人理会他,那个本应该解救他、保护他的妈妈并没有解救他和帮助他。所以,妈妈有着让他感觉不舒服的力量!孩子可能认为妈妈比较危险,于是再也不会信任妈妈了。但是,这怎么可能呢?一个人怎么可能不信任自己的妈妈呢?妈妈难道不是自己赖以生存的人吗?所以,孩子虽然信任自己的妈妈,但他的内在感知变样了。她他把自己的痛苦和各种情绪定义为无用的东西,他认为这些才是危险的!他对妈妈的依赖感会与日俱增,因为他已经遗失了自己内在的方向,妈妈才是知道他需要什么、什么时候有需求的那个人。
那么反过来,如果父母向孩子表示,不管她产生什么样的情绪,父母都会爱他,那孩子就会明白:情绪并不可怕。因为,他的父母无论何时都能理解自己,时刻准备着倾听自己的情绪,去了解这些情绪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形成一种观念,那就是:自己永远都是自己,伤心也好、快乐也好、生气也好,他一直都是同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
图片/网络当年哭泣的小女孩长大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些波折和伤痕,我想随着我的不断成长我能做一个成熟的好父母形象去安慰这些伤痛吧!所以也会给我们父母一个提醒,我们不怕孩子有情绪,情绪是他建构自我、认识和探索自我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