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地理兼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以其独特的学科视野,当仁不让地成为研学旅行的“主战场”。
1
做研学旅行的倡导者
将研学旅行列入学期教学计划,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根据教学进度确定研学旅行的主题和目标,在正式的研学旅行活动中贯彻实施。教师应积极向学校领导特别是业务部门领导解读《意见》精神,取得学校领导的支持。教师也可以向学校申请单独举行专题研学旅行,在取得圆满成功的基础上向各级领导推进宣传研学旅行的意义、方式方法,辐射和带动其他学科、学校广泛开展,并赢得家长、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不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研学旅行条件,让孩子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开阔视野。同时,建议教师及家长有机会登录研学旅行网页,了解新动态,调整和指导教学,逐步将研学旅行作为教学的新常态。
2
做研学旅行的实践者
不论是学校安排的综合性研学旅行,还是教师申请组织的专题研学旅行,教师都要按照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做好如下工作,确保研学旅行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1.行前培训与准备
出行前要进行培训,从活动内容任务、分组分工情况、组织纪律、安全防护、活动注意事项以及活动后的总结汇报与展示等方面进行指导。如,气象观测、定向越野、陶艺制作、消防演练等都应进行一一指导。让随行教师和学生有责任、有压力。让他们带着任务去,载着收获归。
2.确定研学旅行主题及目标
教师要结合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课程有机融合,按照出台的《意见》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为此,教师不必拘泥于本学期学习的课程,根据课程的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特征,结合研学旅行基地的情况确定有益、有趣、有味的研学内容。重点体现育人导向,研什么、学什么,目标要明确,内容涵盖要丰富。在实践研学旅行中,将地理、历史、科技、人文等课程内容列为研学旅行的主要课题,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和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充分重视、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3.注重体验式和探究型教学
必须注重在研学旅行中充分体现合作、探究、体验教学,培养学生调查研究、体验探究和综合实践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研学旅行的重要着力点。因此,研学旅行要有浓浓的教育味道,教师指导学生走进工厂,深入车间,参观流水线操作;组织城里学生走进农家,走向田间地头,参与农具展示、花卉苗木种植,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搜集等形式,用脚步丈量、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悟这个世界,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知识、体验和感悟。
4.以总结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研学旅行本身就是地理教学的拓展与补充,也是对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与应用。每次研学旅行结束后,应及时组织学生总结收获与成功之处,反思不足或失误的方面,制定纠正措施或方案,为下次活动提供借鉴。具体形式可以是个人即时展示,撰写心得体会;也可现场准备小组展示。返校后,班级召开主题班会集体展示交流,举办以研学旅行为主题的黑板报,学生办活动展示报在全班交流等。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收获和不足,结合教学内容,上好研学旅行总结课、专题提升课和拓展课,以此夯实学生的基础,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水平,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激发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热情和动力。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为深入推进全国研学旅行提供案例和典型。
3
做研学旅行的探索者
一线教师要做研学旅行的探索者与改革家,寻求新的、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推动研学旅行的有效落实,全面贯彻学科课程标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此推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1.纳入课程改革
研学旅行是很好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它丰富了综合实践课程内容,落实了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工厂及社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自然和社会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锤炼意志等方面都非常有益。这方面是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
2.突出地域特色
研学旅行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主题和内容的选择、研学基地的确定,都要结合当地实际去考虑,充分利用地域特色资源,做有地域特色的研学旅行。
3.创新组织方式
研学旅行涉及的范围广、部门多,如果协调不到位,很多活动难以广泛开展。因此,要加强部门联动,争取上级的旅游、文物、物价等部门积极支持研学旅行工作,特别是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引导家长做研学旅行的志愿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协同家委会组织实施。同时,积极建议上级或学校运用社会力量,通过购买优质服务,同旅行社合作,发挥民办基地等方式,为研学旅行创造条件。二是师生定位明确。研学旅行活动是校外大课堂,教师一定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生怕学生受苦受累。相反,仍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引导下,小组根据分工按时完成任务,教师做好开始的引领、适时的点拨和最终的评判。
4.创建研学基地
典型的研学旅行基地具有较好的资源和优势,是研学旅行的良好场所。要积极联合旅游部门或当地政府,建立符合实际的研学旅行基地。结合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好研学旅行基地的作用。在确定基地时,可以是单一的,如自然类、文化类;也可以是综合的,如自然与人文结合,但最好是综合类。在实际研学旅行中,内容尽可能要综合,这样既能提高研学旅行的实效性,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不断加强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例如,有的基地须扩大和增设设施,有的基地不符合要求应该撤销,有的景区、设施或厂区可以增设为基地等。这就需要对研学旅行的基地进行动态的建设与管理,以充分发挥好基地的作用。
5.创新考核评价
为了调动学生及家长参与研学旅行的积极性,增强研学旅行的实效性,应将研学旅行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纳入学生的教学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学期末,教师应撰写好专题研学旅行评语,体现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外教育活动的等级与水平。教师要制定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操行量表,通过学生、家长及教师组织量化评价,结果计入学生档案。特别是注重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表现出的认真程度、吃苦耐劳、毅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合作水平、汇报展示能力、思考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要写入综合素质评价中。评价尽量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激发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热情,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心。
文章整理至公众号研学头条,研学头条带你发现研学旅行的乐趣,关注研学头条的那些人和事儿,每天为你献上研学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业大事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