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的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潇洒自在。满满的陌生感,虽新鲜却也不免孤单。对于向来不擅长表达和展示自己的人,每个新学期,如果硬要说潇洒,那也仅仅是站在全班新同学面前介绍自己时,她的表现还算落落大方,至少局促和不安没被发现。
向来都是不自信的,从她发现身边的人不喜欢她说的段子开始。
最肆意的时光应该是小学。
从不为别人的情绪而忧伤著急,活得像是透明的白纸。唯一一次用心,是一个女生。仅仅因为在那些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她是第一个说她是她的“朋友”人。这个女生说她“乐观、活泼”,然后她直到现在都还能做到即使泪水在掉,脸上依旧能够保持着微笑。如果没有初中,那么现在的她应该还会为了那个女生,不吃午餐的在练乒乓球,从不放学晚归的人,却愿意为她晚归甚至不归。因为她是第一个说“她是她的朋友”。
初中,是分水岭。时间多能测试人啊,很多感情,所幸结束了。
踏入初中,三年的小学生活没能让我在异乡跳脱“流浪”的身份和心情,也许在哪个时候,她便能领略三毛“心没有栖息”的意思了吧。她与她的走远,其实不意外。一直以来,即使是现在也不曾想通的,为何她会和自己曾视为“夙敌”还逼着身边人做了选择的那些人成了“闺蜜”(当然,那时候闺蜜二字还没出现)?而这个对她死心耿耿的姑娘却和她陌路。
死心耿耿的姑娘想不明白,也就没想了。但这个姑娘再没有为谁而晚归。初中她最骄傲的是她的成绩和来自老师的关注。可是她不懂得师生间的相处之道,就像她身边的人一直很多,可她再没有和身边任何人的“朋友”当真了一样。是的,她孤僻的走完了初中。然后,便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毛病——与任何人都无话不说,可与任何人又都无话可说。
孤僻和孤单相生相伴,她以为初中结束,到了高中应该会有所改变。好吧,结局告诉她,她只是电视剧看得多了,想法也多。
高中时候,那个称她为“朋友”的女生再一次走进她。死心耿耿的姑娘承认,那个时候她心里依旧有触动,依旧有涟漪,依旧觉得自己还是希望能够和她“和好”。可是这世间向来无人会爱好过期了的食品,除非别无选择。“好奇”问题没得到答案,便注定了要走远的。女孩没有朋友,死心耿耿的姑娘依旧孤单。三年的时间其实不长,姑娘自己看看小说,听听舍友的抱怨,再看看别人热闹的多参加几次聚会,三年便也就过去了。
努力的考了个大学,她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真的很好,面对陌生人,尤其是掉单的陌生人,尤其有好感不说,她还能迅速和别人熟络起来。遗憾的是,她午夜醒来,心中、脑中是空白,连能够偶尔牵挂一下的人好像都没有。
大学,她选择了省外,自己曾向往的地方,自己回忆里最美好的地方,这个地方不会讲故事,因为在这里,一砖一瓦本身就是故事。
大学的时间更好打发了。除了刚开始的时候要“假装”自己很热情,以便于在这个新集体中自己不会显得异类之外,一切都很轻松。但是这样的热情是有时间限制的。不久之后,她的原型便暴露。时而滑稽逗比,时而孤僻无言。她曾引以为傲的优势在这里被完全掩埋,大学里聚集了来自各方的优秀之人,她与出众毫无关系。
是的,她的孤僻好像更严重了。那个曾称她为“朋友”的人好像还是会联系她,然而,她只觉得恶心。她总在想,难道人都是没眼力劲儿的东西吗?这样的人,她难道不觉得自己现在的做法恶心吗。既然已经毫无理由的走远了,那又何必处心积虑的回来。
一个人很好。这是她这些年悟出来的。泼出去的水,连盆也不屑于收回来。这表示她目前最可笑但自己也最骄傲的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