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校招,公司又派我出去一趟,说再去挖些闪光的金子回来。
boss始终觉得好像只有我才够慧眼识珠的样子,其实,识人比我厉害的大把,也不知道每次出去招聘,为什么都一定喊上我,也只有悻悻然在这里叨叨几句,还好,咱老板看不到这些文字,他从不逛某书。
网络图片,如有侵权,就地删除校招,即校园招聘,这货是HR常用语,可能是HR嫌弃多讲了几字,便省略了其中俩,不过至今为止,我都没想明白“校招”和“校园招聘”明明在语言的逻辑不一致的情况下,常用了这么些年。
走南闯北,好多985、211都去过,但国内那些个冒尖的院校,没去,总觉得去了收获也不大。因为那些院校的同学们瞧不上咱,他们的第一目标是中字头,其次是华为、北方、腾讯、阿里、一汽等等,所以,每年我们最多就和比亚迪、富士康之类的公司抢这些剩下的资源。
好了,进入今天这个话题吧(以下文字,可能会带给您不适之感,请勿对号入座)。
从2016年开始,公司每年会补充新鲜血液到各岗位,美其名曰,自我培养。所以,每年10月会上南下北,到那些专业基本对口的学校进行校招,常去的学校有西交、川大、桂电、南航等。也许是前几年资源比较好吧,出去一趟签好三方的基本有80人以上,18年一次性搂了200多人回来。这两年,形式都不太好,好多校招基本停止了,实在要人,就去春招碰碰运气。
每次出去校招前,各方诸侯总会找我私下说上几句,有好的苗子,给我留着啊,有好的专业人才,得弄回来啊……我心里想,前些年给你们弄回来的博士、硕士,没有10个也有8个,到而今,一个不剩,你让我怎么弄?心里尽管犯疑,但口头还得应承着。
这次的校招,头站去了江西的南航和南大,地方都挨着,一次性打包方便,当然性价比也比较适中,符合我们公司的胃口。当天有200多人参加了公司宣贯,初面的当天也来了100多号人,第一轮问题回答下来,结果是招聘团队预料不到的……
第一道题是:“来我们公司,你需要从事一线的岗位大约3个月,请问,你的规划是怎样的”?
70%的人的疑问是:我应聘的是技术或管理岗位,需要在产线与工人一起做三个月吗?我哑然。
诸位,新人的培养,是从零基础开始的,如果你不了解产品、不了解工艺,不了解实际操作,如何做好后面的工作?后面给你再讲SOP、WI、SPI、CPK、PPK等时,你是不是一脸懵逼?
可学子们不这样认为,他们的出发点大多接近功利与现实:我为什么要去选择像员工一样在产线操作的公司?我学的是某专业,只要公司有需要我这样的专业,不就是最好的择业吗?我苦读了十几年,要去产线作业,从个人情感上接受不了……面对天之骄子们的回答,我无言与对。
记得先生在《无声的中国》里讲过这样的一段话:“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是不是我们把第一个问题折衷成“如果实习的过程中,需要你们去产线进行实操,你们要不要去”,OK,问题一下解决!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各位,说的不正是我们自己吗?
3月份,央视网发布的那条消息《孔乙己文学》,我觉得官宣的态度最少是诚恳的,理智的,从现今看来,也是有警示意义的;而在我看来,这件长衫,不但要快速脱掉,还需扔在历史的角落里!
网络图片,如有侵权,就地删除旧时,读书人是穿长衫的,可穿在孔乙己身上,是有些悖论的;比如,孔乙己算不算得上是读书人?他虽然知道茴香豆的回有几种写法,那他就是读书人了吗?他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啊,怎么用读书人来自诩呢?
另外一个问题,孔乙己为什么要去偷书,我的理解是,他偷书也仅仅是证明自己识几个字,像读过书的人,就像他穿上长衫觉得自己更像个读书人,仅此而已。
现在的读书人,毕业典礼,也就穿了一次长衫,并且还带了个没有来去的帽子,一毕业,长衫早就脱下了,哪还有什么所谓的长衫在身?更何况,孔乙己的长衫十年如一日,不脱不换,是他生活幻想曲的凄凉伴奏,更多是是他精神自慰的活化石而已。
我亲爱的兄弟妹妹们,真心希望你们走出象牙塔的刹那,把长衫脱掉,面对现实,躬身入局。
原创首发,文责支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