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真诚的爱会给人带来安全感与精神的力量。一个有安全感且精神力量强大的人,会在人生路上走的更顺畅、更远。家庭教育的起点还是在情感的抚养。
心理抚养重在养心之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
如果你真的爱他,你就要为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说到“爱”,这真是人世间最复杂的一种现象,不亚于“人性”的复杂。爱,给人们的印象是美好无瑕的。可是大家想过吗?美好,有时像绚丽绽放的花朵。当我们见到绚丽多彩的鲜花时往往会驻足观赏,流连忘返,可是不要以为美丽的鲜花都是沁人心脾的,有的鲜花在绽放时会让你过敏,甚至中毒。只有接触才知它的假象,爱亦如此。
在众多的“爱”中,有一种爱叫虚情假意。这种虚情假意的爱不仅在成年人的爱情中经常可见,在对孩子的抚养中也可见到这种可怕的爱,那是因为某种需要而表演的爱。
婴儿来到世上,没有任何自我保护能力,看护他是一个非常辛苦熬人的过程,需要抚养人极大的耐心与真心。否则,谁能忍受他不分白天黑夜一声乍起、哭天喊地?谁能在半夜熟睡之时因他的需要,抱着喂奶一个多小时?我为什么在许多场合下公开呼吁“给母亲三年的养育假期”?因为大自然给女性设计的主要角色就是母亲。
都说“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因为他毕竟在母亲身上已经生活了十个月,两人早已血肉相连,心心相印。我的一位同学好友生下孩子后我去看她,他们夫妇俩跟我说,孩子生下来后有三四天没睁开过眼睛,以致大夫怀疑这是个盲婴,当大夫把这怀疑告诉他们夫妇时,孩子妈妈即刻毫不犹豫地喊道:“就是瞎子我也要!”有趣的是,妈妈喊出这句话的第二天,孩子就睁开了眼。如果说,人类的幼子在前三年需要一对一、稳定而令人放心的抚养关系,那么在家庭、社会范围内,我们选择“最佳抚养人”,大家会选谁?妈妈、爸爸、奶奶或姥姥、爷爷或姥爷、亲属、保姆、社会机构?道理都明白!我想绝大多数的人一定首选“妈妈”。为什么?因为除非妈妈有精神疾病,除非她在生活上具有特殊情况,妈妈是这个家庭、社会范围内最具抚养资格、最令亲人放心,也是孩子最熟悉、愿意贴身的人选。
可是这些年,这么一个基本的“自然之理”却被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现实”的人类抛在一边。现状是谁承诺“我能看护”,谁说“给我钱,我来给你看护”,这些不满一周岁的婴儿就会被交到别人手上抚养。
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犯罪现象。我发现,50年代的犯罪多有政治斗争的背景,被镇压的子女报复社会的犯罪居多;60年代因天灾、饥饿等导致盗窃粮食、偷窃耕牛等犯罪增多;70年代因动乱导致打砸抢等伤害、破坏、抢劫犯罪居多;80年代开始,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问题是这一现象持续至今,甚至越来越严重。
通过大量的个案,通过深度调查访谈,我找到的原因既不是贫穷,也不再是动乱。因为若说“穷”,现在的生活,穷不过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但若说“乱”,现在的社会,乱不过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最穷的年代弑父弑母的案件极少,在最乱的年代拿着刀跑到幼儿园小学乱砍乱杀幼儿的案件较少。这就是前面讨论过的人性话题,那时的人性至少在亲人(父母、幼子)面前还能保持正常。
因为那时候父母一般是不离开家的,一张粮票把一家人绑在了一起,谁要想离家外出,得先到单位、街道办事处或村委会说出理由,然后开出介绍信才能兑换全国粮票,有了全国粮票,你在外面才能买到吃的东西。一句话,那时候的父母是不会随便离开家的,不会轻易地离开孩子。对孩子来说,有爸爸妈妈在,这个家就有屋顶,就能为他遮风挡雨,让他睡安稳觉。日子再苦,只要爸爸妈妈在家,就有自然情意的家。在这种背景下,父母打孩子再凶,也没见孩子砍杀父母的。
可是,随着社会的变化,人员可以自由流动,许多孩子开始失去家庭的“一片天”,父母因生活所需,或为了改变命运,把孩子留给老人。农村的青壮年人口涌入城市后,留守儿童就成为社会问题的一个源头。
随着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城市住房、交通、生活成本日益增加。很多母亲生完孩子两三个月就去上班,因为她们怕失去工作,因为要还房贷……孩子怎么办?如前所说,“给我钱,我给你看护”。
没有血缘关系,钱能换来“真心实意”吗?
有一次,我要去电视台录制一个节目,一位女记者来接我。因为她的孩子刚出生没多久,我们一路聊的都是带孩子的话题。她告诉我,一对邻居夫妇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都在外企工作,挣钱很多,孩子妈妈生完孩子三个月后就去上班了。因为双方父母都没退休过不来,他们就请保姆带孩子。半年之内换了三个保姆,而现在这个保姆,周围人都看不下去了,劝他们赶紧换人。为什么?这个保姆整天把孩子往胳肢窝一夹,然后拿着塑料袋到外面捡瓶子。周围人说:“这哪是看孩子呀?这等于是拴着一个孩子去捡破烂啊!”
记者讲完这件事就问我:“我发现那个孩子和我的孩子在一起时,我的孩子活蹦乱跳,而那个孩子极蔫,坐在那里不动。李老师,这是为什么?”
我不能直接回答这孩子为什么犯蔫,因为我没有做具体的调查和验证。但我们发现过真实的个案,那就是请来看护孩子的保姆在孩子父母面前表现得非常有爱心和耐心,孩子的父母却发现孩子不分白天黑夜总在睡觉。后来通过一些方法才发现,保姆竟然给孩子的奶水中添加静心口服液。
花钱雇人,并非雇来的人都不好,但这真的要看运气。因为这种选择是双向盲选,你无法考察这保姆之前的人品。如果遇到人品好的保姆,那是你与孩子的幸运;如果相反,那你的孩子就很可怜,甚至境遇很危险。
有一次,女儿跟我说:“妈妈,我今天带孩子去游泳,看见一个女的长得挺漂亮,她和一个保姆也带孩子来游泳,我发现咱家的孩子一直在水里扑腾,可她的孩子一直扒着泳池边沿不肯撒手。”女儿跟我说的那孩子的状态与那个记者说的邻居家孩子的表现非常相似。
当我们把孩子交给一个并不了解的陌生人,不能指望多付钱就能让她对孩子好。这在成年人的婚姻现象中早已得到验证:凡是为钱产生的婚姻关系,风险系数都非常高。
谁不知带孩子有多辛苦?谁愿意天天睡得正香时被哭声吵醒?我在孩子出生后的一年半时间里没有睡过一个整宿觉。孩子经常不管三七二十一,“哇”一声哭得惊天动地,连邻居都能听见,不管你睡得多香都得起来折腾好半天。而且婴儿玩命哭时确实烦人,尤其是在飞机火车上。我相信在旅途中,一旦遇上个一直哭的孩子,周围人都会觉得闹心。但无论是半夜,还是在旅途,他的亲人包括妈妈、爸爸、奶奶等仍然会不厌其烦地变换姿势哄着孩子,不会为省事省心而给孩子喂睡眠药,这就是真爱。
联合国儿基会早就指出,孩子在一周岁之前如何被抚养或照料,将会影响他们后半生的大脑功能。而且早期抚养对人后来的社会化、行为方式等都会产生影响,甚至可以成为预测其成年后行为倾向的因子。
孩子出生后,神经系统还在发育中,一旦服用了抑制性的药物,最受影响的就是神经系统,会导致孩子在发育成长中表现为兴奋性弱,没有爆发力,平时显得特别乖,甚至青春期后期出现抑郁症状。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得一些稀奇古怪的病?除遗传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可能性,那就是在生命第一年的抚养上存在异常现象:有些孩子脱离过亲人的视线,受到过人的表情或动作的惊吓,以致他后来的目光回避他人、不看他人、注意力完全退缩回他的自我世界,越来越封闭。
所以,一个人的情感发展取决于他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在抚养中拥有出于真正的爱而给予的足够耐心、细心、宽容,甚至小小的纵容。对于一岁之内的初生儿,爸妈大可放开地去爱他,给他足够的情感营养,用你的身体、你的拥抱、你的抚慰、你的笑容、你的声音去表达爱,而不能用钱或借他人之手间接表达你的爱,那是被偷工减料的心理营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