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我反复听了四遍,每一次听的收获都不一样。
首先开篇强调了一个知易行难的经济学常识:“沉默成本不是成本”,这需要我联想到上一次课,何为成本的概念:成分是放弃了的最大价值。
在沉默成本,也就是成本已经投入了的当下来看,做的任何抉择都不需将沉默成本计算到“放弃了的最大价值”里去,这个“放弃了的最大价值”的取决于当下,不取决于已经发生的成本,也就是沉默成本。
如:买了一张电影票,看到第15分钟发现电影是烂片,此时买电影票的钱已经花了,无论我们是否往下看,都无法改变,所以购买电影票的钱已经是沉默成本了。在第15分钟,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是时间成本:明知道是烂片,为它花费的时间可以做的最大价值的事情是什么,这才是成本。
为什么说这是知易行难的概念,是因为实际上没有多少人会在明知道是烂片的情况下,就当机立断地走出电影院。
回想到自身,购买到难吃的食品的时候,考虑到购买食品的“成本”,是否还是会将就地将食品吃下?而在沉默成本不是成本的概念下,此刻应该要做的,是不要再浪费卡路里去将难吃的食品吃下去。
那么,沉默成本不是成本的话,在做抉择的当下,什么成本能指导我们呢?就是边际成本。
薛兆丰教授举了两个例子:
1. 在夏天的时候花了3000元买了一台只有制冷功能的空调,冬天的时候发现自己原来还需要制热。这3000元已经发出去了,是沉默成本了。
如果这个时候,想要换一台制冷制热的空调,需要4000元,如果把旧的空调卖出去,可以卖1000元,边际成本就是3000元。对比如果一开始就直接购买4000元的制冷制热空调,那个时候的边际成本是1000元(4000-3000元),边际成本实在太高了。
所以薛老师选择花300元的边际成本,买一台热风机将就着用。
2. 假设有两个方案,A是投入100可以产出150的收益,B是投入100可以产出200的收益,所有人都会选择B。
这是初始选择,因为两个选择的投入没有差别。
假设,A已经投入了90,再遇到B方案,此时A的90元已经是沉默成本了,只要投入10的边际成本,就可以获得150,B则还需要投入100,那么,选择A是边际成本更小,边际收益更大,则会选择A。
这让人不得不想起,很多的企业让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都通过让人先花费沉默成本,来掩饰自己方案不是最优的情况,从而让更多的人选择他们。
有关边际收益,薛老师只讲到这里,留下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件事情的成功概率只有1%,反复尝试是否可以提高概率。
底下有一个答案,是关于边际收益更深的理解:排除成功概率不变的事件(如扔骰子,每一次扔到6的概率都是一样的),假设是猜数字,在1-100中猜一个,每一次花费的沉默成本实际上带来了更大的边际收益,成功率就可以提高。
这两个概念融化在生活中的哲理大概就是,往前走,不要回头,努力做好现下的每一个抉择。这和吴先生从前安慰我,不需要为自己未做好的过去感到愧疚,因为愧疚浪费心力成本不值得,花更多的时间做好现下的事情,更为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