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管理经济学课堂上学到一个词“边际效应”,名词解释: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
举个通俗的例子,朋友邀请去他们家做客,朋友盛的第一碗鱼汤感觉这汤简直是人间美味,第二碗汤依然感觉不错,盛情难却,朋友陆续盛了第3、4…n碗汤,是否也想扬长而去,是的,这个过程中对朋友的感谢之情是递减的。
投射到自我成长也是这样的。
我和朋友都想养成每天早起的习惯,于是立下早起打卡100天的flag。起初我激情满满,每天闹钟一响,便睁开眼睛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后来闹钟从7:30调到7:45最后到8:30,到最后的起床随缘,是的我的flag倒了。而当初和我一起立flag的朋友,养成了每天6:30准时起床的好习惯,还在每天的晨光里做了很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换作以前我都自责我的自制力出了问题,但学完经济学,我发现这是边际效应的普遍规律。我无须太多内疚,没能做到早起,也许是我的方法出了问题。
我们都向往变得更好,有些事情没有做到先不要急着自责,成长跟意志力或许无关,可能只是方法不对。分析朋友的成功案例,最开始,我们都在一条起跑线上,后来我中途掉了队,她一路向前,养成了早起的习惯。那么是什么让她摆脱边际效应的桎梏呢?
1.设置可实现的量化的目标,每次达成奖励自己
早起对我们来说都很难攻克,我们都立了一个100天的大目标,在第六天、七天、八天时我就感觉100天太遥远了,自己就会不断告诉自己算了吧。而朋友将这个大目标拆解成多个小目标,最开始每周五天早起,坚持一周就会送自己一本书或者自己想买的拼图,收到奖励的大脑会记住那种喜悦感,也更能让目标继续下去。就这样,朋友由最初的一周五天早起到一周六天到现在的每天早起。她成功了。
2.想象实现目标后的美好状态,目标要正向表达
我每天早起都在想什么时候是个头,而朋友每天都会想象自己养成早起习惯,每天迎着晨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画面十分美好,而且她的flag是“早起,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我的flag是“不要睡懒觉”。对比见高低。大脑都是有记忆的,好比“不要去想橙子。”我们肯定想的是橙子。所以这种正向的目标+想象实现目标的美好状态是战胜边际效应的一大法宝。
3.找到同频的人
我将闹钟后移时,身边也有朋友说“不用逼自己的啦,起不来就多睡会嘛”,然后对早起犹豫的我就放弃了。而我的那个朋友加了早起打卡小群,他们一群早起的人,每天分享自己早起收获,而我的朋友也在早起的第169天,写读书分享的第126天时,成了某app的签约作者,专门写读书感悟。我想,这也是同频带来的收获。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方法可以挣脱边际效应的桎梏,以上的方法是我从自己和朋友身上感触最深的。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希望自己在了解边际效应背后的规律后,也能养成自己的习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所以,在分析之后,我又给自己立了一个小目标:养成每天早起阅读习惯。这个月的计划每天早起阅读,哪怕只是看一眼书。我相信这次可以的,就像我起初只做一个俯卧撑,在做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开始每天十个俯卧撑了。有了经验总结,有了对未来的畅想,我想这次可以挣脱边际效应的桎梏,与边际效应来一场较量,这次,我会赢。
加油,未来很美,一起向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