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
吃过晚饭,小孩在书桌前坐着,没记作业,没动作业本。妈妈拿出了作业本,帮忙问了作业。还是懒懒的,不动,不说话,坐着。
场景二:
简单预习了下语文第19课,庆幸没发语文本、不用写生字的拼音组俩词和好句摘抄。
写数学53吧。拿过妈妈听课的手机,要拍照。妈妈不同意,小孩坚决不给手机。妈妈几番努力拿过手机。小孩瞬间发怒,要抓妈妈。妈妈在电脑椅后退:“停下!你这是暴力!停!”小孩克制住,松手。
妈妈沉默,收拾好电脑手机和书包,牵着小狗出门,把物品放进车里。
场景三:
小孩出来找妈妈和小狗,小狗背带松了,花了一阵才带回家。妈妈静静地说:“暴力绝对不可以!下次我会尽全力反抗,不会把你当小孩和儿子。”小孩一直知道妈妈的底线——生气时不可以打人骂人、不可以摔东西。也知道妈妈一定会奋力反抗突破自己底线的事儿,哪怕是他。
回到桌前,小孩情绪平稳,眼里没神,呼吸都是湿湿的、沉睡才有的声音,安静坐着。妈妈突然意识到,他是太累了,三场期中考试,午自习上课,一个半小时的课后棒球课。他的“偷懒”和“懈怠”是无法面对任务,也无法调动自己去完成任务。用最快的方法,帮助他完成数学作业。
小孩要休息十分钟,躺在床上。索性,劝小孩明早早起,定个闹钟让他安心。秒睡。
场景四:
六点钟,打开卫生间灯、小顶灯、小台灯,十分钟喊起来小孩。小孩要写作文,两篇作文还是咄咄逼人的老虎。《我和嫦娥过一天》?“娥”怎么写?妈妈随口应了一句,小孩写错了,就气,马上要开启老师口吻训妈妈……
妈妈出去,用手机点了肯德基早餐,依旧准备水煮蛋、酸奶果汁、面包……。遛狗狗,回来,小孩轻松地说,只写了一篇,另一篇没带回作文本、跟老师解释(其实,我高度怀疑这篇作文不存在,其他家长不知道这个任务)。小孩刚吃了酸奶,惊喜拿到肯德基早餐。
“压力大的时候,对自己好一点。发脾气没用”,妈妈就等着说这句话呢。小孩,听进去了。
上学路上,妈妈问:“你是小孩,我是妈妈,你的脾气也会伤害我们的感情。我很委屈。其他人呢”
妈妈的思考:
妈妈随时用道理和规则教育孩子,表面看是对的,其实未必。要体察到孩子是不懂道理和规则、还是懂而不守。要辨别为何不讲道理、不守规则。
如果孩子因为情绪和心理、而无力遵从外部规则,妈妈要给孩子时间,去面对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平复自己的心理。妈妈可以给一杯果汁,也可以只是关上门。
对外人、对成年人,我们显然能做到,尊重他人的情绪,偶尔接纳他人的不完美言行。对孩子,妈妈却需要自我体察和不断练习,制止自己立刻说教和打压的冲动。
用道德和道理压制对方,迫使对方强压情绪、扭曲心理来服从自己,这也是暴力。孩子懂得纪律和任务、道理和规则,只是要学习面对压力、接纳情绪、调整心理。这不是一生的课题吗,慢慢地,急不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