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让我们来掰扯一个一直蛮有争议的乐理问题。这几天我一口气读完了好几本相关的书籍,又上网查了不少资料,坚定了我要好好做一做这件事情的决心。大热天的,为什么非要跟自己过不去呢?因为偶然间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个大BUG!——我有且仅有固定调思维。
固定调思维意味着,在琴键上真正弹的是什么音,对应着五线谱上是什么音,我听到的就是什么音。因为从小学习键盘乐器的缘故,我一直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遇到的第一个非常抓狂的问题是,在看1不等于C的简谱时非常抓狂。因为完全算不过来。但小时候我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因为不怎么接触简谱。偶尔遇到了,就换算一下再标注出来。
哈哈可是,只有固定调思维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对于即兴伴奏这项技能,会有很大的障碍。那么,到底什么是首调思维?
在首调思维里,与其说脑海里想的是 do re mi,不如说是具体的级数 1 2 3。和弦也都是按照级数走的,方便随时更改。需要转调的时候,脑子里 load 一下新调里面音阶的参数,就直接可以弹了,因为乐手脑子里第一反应是音级数,而非具体什么音。
我没有练就这个本事,可我发现自己具有绝对音感。也就是几乎不需要标准音A,我就可以听出来你在钢琴上弹的是什么音。这是好事,但同时带来了一个相应的麻烦,就是我很难建立首调思维。因为下意识听到的音就是实际的音本身,与调性无关。而且这个听感根深蒂固,以至于我听着钢琴伴奏读(1不等于C的)简谱都很分裂。
举个例子,对于没有绝对音感的人,德彪西的《月光》是在 C 还是 D 上弹完全没有影响。但对我来说,就是天空是蓝色还是紫色的差别!
网上有太多人在讨论甚至争执,到底哪种更好。身在其中的我非常确定地认为,“两手抓两周都要硬”才是正解。固定调思维和首调思维就像用两条腿走路,缺一就是瘸子。因为它们各自又各自的优势。比如即兴伴奏或配和声的时候,首调思维就容易得多。像我这种没有首调概念的人,痛苦得活像做数学题。
也许,学古典音乐出身的人容易烙下这个“毛病”。最近读到的书里,提供的方法简单粗暴:先用12个大小调音阶建立音级的概念,再用流行歌曲的简谱多做练习。我相信这一定可以刻意练出来,最近多玩点相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