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精英式(僧侣式)佛教和民俗式佛教的结合:
近代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人生佛教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是什么?就是佛教就是人生的大智慧,那我在弘法的过程中,其实,我基本上也是在人生佛教的这样一个理念下来弘扬佛法,所谓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就是佛法并没有脱离我们现实的人生,我们因为看到了佛教在过去弘扬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个佛教,其实在现实中它会有两种佛教。一种是僧侣的,精英式的佛教,理论式的,哲学式的佛教;还有一种是民俗式的佛教,老百姓的佛教,通常就是求求拜拜,然后在进一步,就是懂得一点因果之类的,简单的,有一点佛法的道理,就是因果。不要干坏事,多干好事,止恶行善,这个是普通的民众。他要去学习深奥的佛法道理很难,比如我们中国古代的这些宗派,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这些宗派都有非常完美的哲学体系。都要非常深奥的理论,我们一般的老百姓,普通的人要去读祖师大德们的论点,非常难。这样的一个哲理式的佛教和民俗式的佛教,无形中它就会形成一个代沟。所以我在想着如何能够让这个哲理性的佛教能够让它回归到社会?回归到人生,回归到生活,让佛法这样高深的智慧,回归到人生,回归到生活。也就是能够把这些高深的哲理和智慧,能够把它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来帮助我们普通的大众,能够运用这样的一种智慧去认识人生,去指导生活。我想这个一定会让更多的人接受佛法,并且真正的从佛法中受益。因为佛法虽然是,每一个宗派虽然都具有很深奥的哲理,但所有哲学的理论,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认识人生和认识世界。帮助我们完成这种人生的改善和认识的改善,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个哲学的理论回归到现实人生,回归到现实世界。让大家通过这样的一种智慧,能正确地认识人生,正确地认识世界,所以我们现在弘扬人生佛教,大体就是做的这样一件事情,事实上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那就意味着对现实人生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可以从佛法的智慧提出一套智慧的认识。佛教是关注现实人生,能从现实当下的人生中完成修行和解脱。
唐朝白居易当年担任杭州市委书记兼市长时,听说市外有高僧,在树上搭建鸟巢修行,人称“鸟巢禅师”,于是前往请教。请教了不少问题,很具智慧。这是其中之一:白问:请问大师,什么是佛教?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给别人带来不利的事情不要去做,一切能帮助别人的事情都欢喜的去做。要想别人好,先自己做好,这就是佛教了!)白:三岁小孩都晓得。(白居易显然觉得这个回答太浅显了)师:八十老儿做不到!(但是尽管浅显,八十岁的老人也未必能够做到,那又是为什么呢?)
无论是初级、中级、高级;都围绕着观念、心态、生命品质的禅修。这几节课明确了佛教徒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观念到心态的禅修。通过学习,有一种现法乐住的感受。对这样的人生态度心生向往,要试着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比如,对待物质需求,要把持知足常乐的原则、对待善法欲要不断鼓励;对待暇满人身的可贵、活在当下、现法乐住、关注现实人生,但同时要念死无常、临终关怀的重要、提醒自己宽银幕背后是悬崖。当下的修行,不仅会带来现世的利益,还有未来的利益,还有究竟的利益。最后,梳理了自利和利他的关系。自私并不能带来自利,自利需要了解自己、需要大智慧。
网友评论